焚燒發電設施 I·PARKs轉廢為能

2024-06-06 00:00

位於石鼓洲的焚燒發電設施I.PARK1正在興建,預計落成後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都市固體垃圾。
位於石鼓洲的焚燒發電設施I.PARK1正在興建,預計落成後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都市固體垃圾。

現時香港每日約有11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送往堆填區,據推算兩個堆填區最快於2026年飽和,故本港仍需要擴建堆填區。目前港府於石鼓洲旁邊興建焚燒發電設施I.PARK1,目標於2025年投入運作,屆時每日可處理約3000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廢物經處理後體積可減少90%以上。與此同時,I.PARK1於焚燒廢物過程中產生的熱能,更可被回收作發電用途,估計每年可輸出4億8000萬度電量至電網,足夠供10萬戶家庭使用。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不少市民養成回收習慣,但即使回收量不斷增加,市民生活中仍會產生不能回收的垃圾。
教授:焚燒發電設施可持續且處理垃圾量大

本港首個焚燒發電設施I.PARK1可減輕堆填區壓力,同時可達致「轉廢為能」。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榮休教授黃煥忠表示,香港地少人多,需要積極發展一些可持續且處理量大的焚燒發電設施,而大部分現代焚燒發電設施都採用活動爐排焚化技術,好處是處理量大,而廢物經處理後,體積可大大減少90%以上。他指出這個技術效率高、可靠、成熟,而且成本效益非常好。

黃煥忠指,焚燒發電技術已發展多年,目前不少歐洲大城市着力源頭減廢及循環利用垃圾,同時也會用焚燒發電技術去取代堆填。現時內地城市如深圳市,亦利用焚燒發電技術全量處理生活垃圾,除了產生能源外,亦能妥善處理生活垃圾。

使用先進焚燒設施,除了可以縮減垃圾體積,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更可以被回收,用作發電用途。產生的電力可以供給設施內部使用,剩餘的部分也可輸出至電網,有助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電以及碳排放。據了解,I·PARK1全面運作後,電力除可以供給設施日常運作外,預計每年可輸出達4億8000萬度電量至電網,足夠供10萬戶家庭使用。
轉廢為能  每年輸出電量夠10萬戶家庭使用

除了現時正在興建的I.PARK1外,為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當局亦已在籌建本港第二個焚燒發電設施I.PARK2。黃教授表示,現時正在興建的I·PARK1,其處理量約為每日3,000公噸,並不足夠處理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11,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因此政府需要籌建第二座焚燒發電設施I·PARK2,預計它的處理量為每日6,000公噸。I.PARK1及I.PARK2落成後,每日合共可處理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再配合政府推動源頭減廢和乾淨回收工作,預期本港在約2035年可以實現「零廢堆填」的目標,屆時將不需要依賴堆填區去處理都市固體廢物。

對於政府興建焚燒發電設施,《星島頭條》記者到綠在區區的回收流動點訪問市民,發現不少市民都支持轉廢為能方案,認為香港垃圾量大,若依賴堆填區處理會佔用大量土地資源,同意焚燒發電比堆填可取。

陳女士表示:「垃圾太多了!為了地球上不要有那麼多垃圾,用焚化的方法處理,垃圾容量(處理量)可多一點。」梁小姐則支持轉廢為能:「始終每個人都會產生垃圾,堆填區一定有飽和的一天,我覺得焚燒發電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