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從教育出發 提升青年精神健康

2023-11-20 00:00

自今年7月起,香港已出現超過20名青年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個案,令青年的精神健康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而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公布了多項措施,加強支援精神復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而其中一項是由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適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計劃將資源套擴展至初小及高中資源,以更有效地協助學校推廣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一個包含多個元素的概念,以了解每人對於精神健康的認知和看法。素養越高的人,就越能夠識別、管理或預防精神疾病。一般而言,精神健康素養會包括以下指標:能夠識別特定的精神疾病、知道如何尋找與精神健康相關的資訊、了解精神健康疾病的風險因素和成因、知道如何進行自我治療,以及尋求專業協助的途徑,以及有助於識別精神健康問題和尋求適當幫助的態度。 

我樂見政府透過實際行動去促進青年的精神健康,因為除了治療和專業介入以外,前期的預防和認知亦是非常重要,因為從教育入手無疑是有助提高對自己身心狀況的認識和釐清誤解。然而,除了提供資源套以外,亦可從其他方式着手,讓青年得更全面的支援。 

回顧了一些研究後發現,精神健康素養的概念最先於90年代提出,目的是希望透過調查去了解公眾對某些精神疾病和治療方式的看法,若果將這種做法套用到香港的情況,例如透過建立一套指標,定期進行評估和調查,以了解學校和整體青年的狀況,並按照調查所得到的數據去分配對應的資源,並評估服務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決定支援和服務的發展方向,相信會更能確保政策推行的成效。 

學生日常面臨着學業壓力及背負着家庭和社會的期望,難免會感到焦慮或無助,學懂適時放鬆和梳理負面情緒亦有助促進精神健康。但要讓學懂以怎樣的態度去應對情緒困擾,單靠短期的活動和講座未必足夠。因此。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就是提高精神健康相關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把相關的知識和元素融入學生日常的課程和學習。 

除了學習知識,教育另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個人性格的塑造與解難能力的培養,在知識增長以外,在身心方面的成長亦同樣重要,以培養他們以更全面的人格來面對自身和社會複雜多變的環境。 

近年有不少熱心人士和團體在香港推動不同的教學方式,社會和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就是當中一個好例子。這套教學模式包括讓學生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建立和維護積極的人際關係,做出負責任的決定,並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戰。社會和情緒學習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是一套獨立的教材,並不需要額外增加教學時數,而是從學校的日常教與學、學校文化及政策、以至家庭及社區的共同協作層面去提升學童的社交情感技能。 

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十分關鍵,如果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上能夠照顧學生的全面成長,相信必定能為我們的下一代創建一個更健康和正面的未來。

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