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从教育出发 提升青年精神健康

2023-11-20 00:00

自今年7月起,香港已出现超过20名青年自杀死亡或企图自杀个案,令青年的精神健康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而本年度的《施政报告》公布了多项措施,加强支援精神复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而其中一项是由教育局在本学年推出适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并计划将资源套扩展至初小及高中资源,以更有效地协助学校推广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一个包含多个元素的概念,以了解每人对于精神健康的认知和看法。素养越高的人,就越能够识别、管理或预防精神疾病。一般而言,精神健康素养会包括以下指标:能够识别特定的精神疾病、知道如何寻找与精神健康相关的资讯、了解精神健康疾病的风险因素和成因、知道如何进行自我治疗,以及寻求专业协助的途径,以及有助于识别精神健康问题和寻求适当帮助的态度。 

我乐见政府透过实际行动去促进青年的精神健康,因为除了治疗和专业介入以外,前期的预防和认知亦是非常重要,因为从教育入手无疑是有助提高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和厘清误解。然而,除了提供资源套以外,亦可从其他方式着手,让青年得更全面的支援。 

回顾了一些研究后发现,精神健康素养的概念最先于90年代提出,目的是希望透过调查去了解公众对某些精神疾病和治疗方式的看法,若果将这种做法套用到香港的情况,例如透过建立一套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查,以了解学校和整体青年的状况,并按照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去分配对应的资源,并评估服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决定支援和服务的发展方向,相信会更能确保政策推行的成效。 

学生日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及背负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难免会感到焦虑或无助,学懂适时放松和梳理负面情绪亦有助促进精神健康。但要让学懂以怎样的态度去应对情绪困扰,单靠短期的活动和讲座未必足够。因此。另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就是提高精神健康相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把相关的知识和元素融入学生日常的课程和学习。 

除了学习知识,教育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个人性格的塑造与解难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增长以外,在身心方面的成长亦同样重要,以培养他们以更全面的人格来面对自身和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 

近年有不少热心人士和团体在香港推动不同的教学方式,社会和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就是当中一个好例子。这套教学模式包括让学生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并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战。社会和情绪学习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是一套独立的教材,并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时数,而是从学校的日常教与学、学校文化及政策、以至家庭及社区的共同协作层面去提升学童的社交情感技能。 

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十分关键,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能够照顾学生的全面成长,相信必定能为我们的下一代创建一个更健康和正面的未来。

吕志和奖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