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婦墮網投騙局失2700萬

2023-11-17 00:00

網罪科警司陳純青(中)、高級督察陳智穎(右)及投委會企業傳訊總監楊蔚怡講述網上投資騙案最新情況。
網罪科警司陳純青(中)、高級督察陳智穎(右)及投委會企業傳訊總監楊蔚怡講述網上投資騙案最新情況。

警方於今年首3季接獲逾3500宗網上投資騙案,損失金額高逾21億元,兩者數字均創歷史新高,不少受害人收到騙徒的「白撞」訊息,未幾被游說參與虛假投資計劃,或被假冒政府官員、股評人等公眾人物開設的社交平台專頁吸引,獲邀加入通訊群組接收投資貼士,最終被騙投入大額資金,當中有七旬婦人被假冒駐港部隊騙徒騙走2700萬元「棺材本」,亦有13歲女童被騙4000多元零用錢。警官指受害人不分老、中、青,亦有專業人士,由13歲至80歲不等,騙徒可謂大小通吃。

警方發現今年1至9月網上投資騙案升幅顯著,共接獲3523宗,較去年同期上升1.6倍,損失金額亦創新高,多達21.3億元,佔整體網上騙案數字逾5成半,比去年同期亦急升2.2倍,宗數及金額皆是有紀錄以來新高。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陳純青表示,今年第3季網上投資騙案當中,有近6成是聲稱投資本地或境外證券,3成涉及虛擬資產,騙徒通常發放「白撞」訊息結識受害人,其中有6成案件受害人透過WhatsApp訊息接觸到騙徒,透過Facebook廣告詐騙而加入投資群組則佔兩成,其餘是透過其他社交平台、約會軟件及即時通訊軟件,「絕大部分受害人會被游說參與一些並不存在的投資計劃。」

此外,陳純青指騙徒亦會假借公眾人物、政府官員、股評人、藝人、KOL(網紅)等名義開設社交平台專頁,甚至刊登廣告,訛稱有投資內幕消息,以吸引受害人加入通訊群組接收所謂投資貼士,「起初得到少許回報,後來投入大額本金後想套現時,假平台服務員不斷要求受害人繳交高昂的手續費、稅款、罰款,甚至聲稱是系統故障拖延付款,受害人最終蒙受巨額損失。」
13歲女童中招失4000多元

至於損失金額最多的案件,為一名70歲退休婦人,她於去年11月在即時通訊軟件收到自稱駐港解放軍男子的「白撞」訊息,經多次噓寒問暖成為網友,騙徒誘騙她到虛假網上投資平台投資內地股票,由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合共轉帳73次、共2700萬元到本地不同銀行戶口,過程中曾賺取1000元回報,但她嘗試提取資產時,騙徒以不同理由拒絕,其後她將事件告知兒子始驚覺被騙。

年齡最小受害人是13歲女童,她於今年8月在社交平台認識自稱投資專家的騙徒,不久受騙投資「高回報投資計劃」,透過電子支付工具分5次轉帳4540元予騙徒,及後無法與對方聯絡,遂告知父母,一同到警署報案。

任職文員的受害人陳小姐(化名)透露,今年8月在社交平台見到以本地股評人為圖的廣告,內容是招募學員及分享投資心得,因有興趣了解而加入名為「鴻運當頭」的WhatsApp投資群組,後來「群組助理」J小姐接觸她,並介紹聲稱投資專家「劉老師」,對方隨即游說她加入「南向聯合」App投資H股,最終令她損失49萬元,惟對方食髓知味,指她已認購200萬元新股,必須付款,深感可疑下透過警方「防騙視伏器」輸入「南向聯合」查核,結果顯示是紅色,始知受騙而報警,她慨歎「呢個世界無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陳純青總結,網上投資騙案的受害人包括老、中、青,年齡介乎13歲兒童以至80歲長者,亦有醫生、教授、測量師、會計師及投資顧問等專業人士,故此任何人均要時刻提防騙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