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保障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2023-05-16 00:00

3年疫情嚴重打擊經濟表現,加上防疫抗疫動用了龐大開支,特區政府在最近3個財政年度,兩度錄得赤字。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備受關注,特別是接下來將有多項重大基建投資項目,政府應如何藉基建促進經濟活力的同時,保持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基建發展既可增加土地價值,增強經濟動能,更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長遠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及財政收入,是香港長遠及持續發展的重要投資。至於大眾關心的資金安排,其實除了動用財政儲備外,還有很多可行的選項。正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日前表示,當局會以開放態度考慮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以及「三鐵三路」等大型基建項目的不同財務安排,包括公私營合作等。
基建融資多元選項

事實上,像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這些龐大的造地項目,以公私營合作發展是有其可取之處,既能借助私營企業提升整個項目的效率,亦可分擔部分工程成本,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香港過往亦有不少成功的公私營合作發展基建項目例子,像當年沙田新市鎮,政府主動邀請私人發展商投標進行填海工程,完成後70%土地歸還政府發展公屋及社區設施,餘下30%則用作私人住宅發展,即後來落成的沙田第一城。

目前,政府計畫未來5年每年發債650億元,包括新設基礎建設債券,作為管理現金流的工具。以往政府亦曾為「五隧一橋」發行60億元的債券,由相關的隧橋費收入支持,有關債券廣受機構和零售投資者歡迎。發債能夠避免政府一次過消耗大量儲備,但同時可解決現金流問題,更可讓市民對香港長遠經濟發展有更大的參與感。

關注大型基建對政府財政構成的壓力之餘,亦要提防公共財政出現結構性赤字的可能性。目前,香港的赤字問題毋須過分擔心。隨經濟快速復甦,政府財政收入亦會有較大幅度改善,加上應對疫情逆周期財政措施將會退場,公共財政不難返回收支平衡。然而,香港人口愈趨老化,醫療和福利等恒常開支持續增加,財政收入必須要跟得上開支的增幅,以免入不敷支成為常態。

因此,無論從公共財政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香港必須持續強化基建投資、吸引人才填補勞動力空缺,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建設等機遇,拓展多元產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以支持長遠發展。
李民斌
全國政協
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