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社會現戾氣街頭頻演MMA

2023-04-08 00:00

網上流傳短片,兩男子疑因碰撞問題起爭執,「短褲男」吐口水,即遭「四眼男」掌摑,「四眼男」以矯健身手力壓「短褲男」,纏鬥半分鐘後被途人勸服分開。
網上流傳短片,兩男子疑因碰撞問題起爭執,「短褲男」吐口水,即遭「四眼男」掌摑,「四眼男」以矯健身手力壓「短褲男」,纏鬥半分鐘後被途人勸服分開。

(星島日報報道)過去數年疫情肆虐,加上經濟低迷,人浮於事,導致社會大眾積聚壓力無處發泄,部分人往往因瑣碎事情與陌生人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導致連場格鬥「MMA」上演, 不時有類似事件被途人拍攝上載網絡,成為城中笑話。有心理專家指出,部分人對社會復常後到處擠逼的情況仍未適應,加上撤銷「口罩令」導致暴躁或兇惡神情表露無遺,間接引致爭執或暴力事件;另一名心理專家則認為,經濟低迷引發的失業、收入減少、公司倒閉等問題,均會增加社會上的壓力,呼籲有壓力人士多做運動、多向身邊人傾訴,盡量不要過度工作,應抽空享受生活。 
香港心理衞生會執行委員黎守信表示,憤怒可由多個不同因素導致,如壓力、情緒低落、精神疾病、酒精等等,而過去3年疫情肆虐,社會大眾承受巨大壓力,疫情導致的封關、檢疫、隔離、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令社會秩序被打亂,亦打亂了個人的工作、學習、旅遊計畫,自然導致心情壓抑;在家工作及上課等安排亦令不少家庭被逼長期共處一室,引致關係緊張,增加心理壓力。

黎守信續稱,復常後,「限聚令」等措施陸續取消,市民可自由外出,社會秩序恢復,按理應屬好事,但放寬限制亦有其負面影響,例如疫情期間,市民響應政府呼籲減少外出,街上變得清靜,惟疫情結束後大量市民出外,街頭人多車多,擠逼和嘈吵環境影響了一些人的情緒。
人多車多嘈吵影響情緒    

學生和家長也是另一個受復常影響壓力增加的群體。黎守信指出,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多時,並且長期綫上教學,不少學生均因為教學模式轉變導致學業退步,及至返校上課後,學生容易跟不上學習進度,讀書壓力大增,緊張子女學習情況的家長也受到影響,「整體而言,唔同階層嘅人都需要去適應返復常呢個情況。」

香港註冊精神科醫生何美怡表示,暴力傾向與精神病並無直接關係,精神病患大部分沒有暴力傾向,有暴力傾向的人大部分沒有精神病。暴力傾向的成因多樣,包括環境、個人性格等等。

何美怡指出,疫情確實導致部分強逼症病人的病情變得嚴重,但疫情是否令普羅大眾精神狀況轉差,或令精神病人增加,則需要等待世界各地的研究結果出爐,才能加以評論。
學生與家長壓力大增

她又指,經濟低迷普遍導致社會氛圍壓抑,失業、收入減少、公司倒閉等問題亦會增加社會大眾的壓力。面對壓力,何美怡呼籲多做運動,多向身邊的人傾訴,切忌獨自苦撐,同時不要過度工作,因為此舉也會導致壓力增加,應注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抽空享受生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