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提高薪酬待遇 緩解人手緊張良策

2022-09-25 00:00

近三年新冠疫情仍反反覆覆,礙於防疫政策及感染人數不斷增加,打工仔女生活和生計都受到嚴重影響。社會各界都希望復常,也是打工仔女的希望,但邁向這條路,實需團結互助,扶弱助困,香港才能走得更遠,更能如習主席所說的:(人民)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

經歷失業和就業不足攀升的兩三年,近日在社會漸漸復常之際,一些行業如建造、餐飲、安老護理等的老闆們紛紛表示行業人手嚴重短缺,希望以擴大輸入外勞方式補充。一直人力供不應求的安老、醫護業,人力資源政策又長期落後發展形勢。面對這個局面,特區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抑或應「瞻前顧後」嗎?
無法分享經濟成果難吸新血

從香港三百多萬勞動者的整體利益出發,我們勞工界認為,在未改善本港就業質素,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權,有效益的培訓青年政策出台前的情況下,卻簡單要求輸入外勞,就欠說服力的理據了!擴大輸入一般勞動力,後顧之憂將會阻礙香港處理深層矛盾問題的契機了。

據多個行業工會反映,近期行內薪酬待遇比疫情前相比偏低、就業環境惡劣、勞工保障不足等問題呈現。補充勞工計畫多年存在,機制也有效,若政府貿然放寬擴大輸入外勞,只會打爛本地工人飯碗,壓低工人的議價能力,徒增社會怨氣。

當勞動力短缺,一般會令工資有機會上調,但本港現時的情況並非如此。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本港督導級及以下僱員的實質工資指數過去十年間(一二年至二二年三月)增幅僅為百分之四點五,打工仔無法分享經濟成果,部分長期缺人的工種,員工薪酬仍然偏低,根本難吸引新人入行,沒有好好做到培訓後確保就業,以建造業為例,不斷培訓又不斷流失青年勞動力,成為僱主要求輸入外勞的理由,倒不如說是藉口。因為這是短視而不是長遠承擔。

安老護理業又是另一例,由當初為父輩問題,拖至今天已是不少戰後嬰兒期的群體眼前的安老困境了!今年初截至六月三十日透過「補充勞工計畫」輸入的護理員已逾三千名,行業工資仍然過低,難吸引本地工人就業,現時護理員每月工資中位數為一萬四千一百五十元,但若按政府保健員起薪點卻高達二萬零三十五元,差距甚遠。政府製造公私營差距狀況長期存在,也製造在職貧窮問題呢!

我們可以再回帶看看,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社署曾以月薪三萬一千一百五十元招聘臨時合約護理員,共吸引超過五千五百份申請,反映薪酬待遇是業界人手短缺的癥結,也證實了合理的薪酬待遇絕對是吸引人才入行的最大誘因。

據工會了解,在最近修讀護理員精修班中,有一千七百五十名畢業學員完成三個月就業跟進期,超過八成人就業,但至近日只有三百人從事護理安老行業,入行就業率僅百分之十七點一,正正反映問題所在。
長工時超勞動強度須正視

長期出現「有工無人做」的情況,除了薪酬待遇問題,工作環境欠佳及行業陋習也是沒有新人入行的原因之一。如建造業的職業安全問題、安老護理業「厭惡性」的行業特性、飲食業「落場」的傳統等等。工時長、工資低、職安環境差,試問如何能吸引有能力、想闖新路的生力軍入行呢?

建造業工業意外頻生,增加職安罰則的修例遲遲未通過,地盤環境惡劣,工友連沖涼或唞暑的地方都沒有,行業階梯、長期聘用、管理得宜等,若這些問題不作出改善,根本難以吸引新人入行,難以令青年有希望有前景。

面對勞動力短缺,政府及業界應檢討薪酬福利待遇是否合理,職業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工作條件是否合適等等。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說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打工仔女的辛勤勞動,應得到合理的回報,輸入外勞只是治標之法,合理提升薪酬待遇,用好現有勞動力,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需求才是治本良方。在本港人力資源政策未做好時,不應輕言擴大輸入外勞。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