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理財偏向炒股 專家倡考慮指數基金

2022-09-06 00:00

有研究指出,年輕人多傾向通過股票進行投資。
有研究指出,年輕人多傾向通過股票進行投資。

(星島日報報道)初入職場收入不高、消費欲望旺盛、投資計畫不清晰,年輕人在面對理財時似乎具有不少的挑戰。早前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有研究表明,香港的年輕人多傾向於通過股票進行投資理財,但波動市況下,該方式是否最明智之舉?有專家建議,應調節用於投機、投資及儲蓄的比例。 
當26歲的Luna最開始接觸理財時,目標是「賺錢」,「身邊很多朋友買基金賺了」,所以自己也開始購買此類產品,她憶及2021年初時表示。但現實情況似乎並不理想,約2萬元的本金,至今總虧損超過2000元,即收益率約為負10%。

問題可能並不單單在個人身上。從2021年至今,市況波動顯而易見,無論A股或是港股,均呈現先升後跌的走勢。而港股則在去年下半年最多跌超過兩成以上。進入2022年,情況不但沒有好轉,更面臨俄烏戰爭等全球性問題。在此背景之下,想要僅僅通過投資獲得可觀的收益十分艱難。
須保持足夠流動資金

其實,理財和投資、投機差別不小。中國通海財資管理私人財富董事總經理張佩儀亦觀察到,不少年輕人僅僅聽朋友推薦、介紹,便隨意買入美股、虛擬貨幣等,期望藉此實現高收益,但結果往往不遂人願。她認為,真正的理財應當有較為明晰的規劃,一方面有「博一博」的短投資,甚至投機;另一方面又有穩妥的儲蓄,再者亦要保持一定流動資金。具體比例方面,張佩儀認為,作為長期規劃的一部分,強積金的投資已經佔薪資收入的5%;以中短期規劃來看,建議至少將薪資的20%至30%用於儲蓄;其餘則為日常使用等。

用於儲蓄的資金亦有多種投資出路,張續指,對年輕人來講,定期存款等產品的回報率並不是非常理想,或可考慮指數基金。她表示,市面上多種基金計畫都有3年至5年期,或10年期,到期回報可達3至4厘。具體如何揀選,則要考慮個人的規劃及風險承受能力,張佩儀指,如投資年期較長,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高,則可選擇非保本保證回報率者。

經歷了一年多的理財「實戰」,Luna將自己的預期調整為「賺一頓飯錢」。而25歲的Patrick從一開始便沒有期望通過理財「致富」,他形容自己的初衷只是「抵抗通脹風險」。他的計畫較為具體,將手頭上的資金細分為存款、基金等。因不久後有留學打算,Patrick亦趁低位購入了部分外匯,三者比例約分別為55%、30%和15%,並希望能於明年攢夠10萬元。
資金只作儲蓄非上策

認可財務策劃師李澄幸表示,理財計畫中正是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且該目標應當為中短期內可以達到的。他續指,對剛從學校畢業的部分年輕人來講,長遠、宏大的目標雖為必要,但卻並不是全部——「因為你既沒有動力,也沒有資源去實現(目標)」。

「理財的本質是延遲享受」,李澄幸表示,因此在制定目標時要考慮個人的實際情況,一味的儲蓄並非上策,「可以在達到一個目標後,用消費來獎勵自己」他補充。除此之外,年輕人在理財時也應當尋找合適的參照。李提及,互聯網資訊氾濫,不少年輕人眼見他人賺得「盆滿鉢滿」,自然心生嚮往;但他建議,理財是否成功的參考應當是去年的自己。「是否比去年賺得多,或是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才是關鍵」,李說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