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調查:疫下停課零食度日 兒童超重肥胖增兩倍

2022-06-24 00:00

趙長成(右)建議,家長利用疫情下能長時間與子女相處的契機,增加親子活動,關心子女身心健康。 何健勇攝
趙長成(右)建議,家長利用疫情下能長時間與子女相處的契機,增加親子活動,關心子女身心健康。 何健勇攝

(星島日報報道)新冠疫情下,全港學生累計停課長約四百五十天,影響生活及飲食規律。中文大學醫學院調查發現,一成四受訪幼稚園及小學家長認為,子女現時超重或肥胖,比例較疫情前增近兩倍,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家抗疫,往往多吃零食解悶,甚至影響正餐,加上缺乏運動而致肥。有兒科醫生警告,兒童肥胖衍生的問題,比確診新冠的後遺症影響更深遠。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聯同香港兒科基金,上月中旬至本月中旬以網上問卷成功訪問逾一千四百名家長,其中六成七人的子女就讀小學,幼稚園則佔五成八,發現認為子女超重或肥胖的受訪家長比例,由疫情前約半成,急升一點八倍至現時的一成四,其中高小學生情況最為嚴重,比例更由疫情前僅佔百分之七,暴增至現時的兩成四。
高小生情況最嚴重

雖然四成受訪者家中有人曾經確診新冠肺炎,但分析發現病毒與學生肥胖沒有直接關係。本身是兒科專科醫生的兒科基金董事趙長成指,一般在成長階段的學生,若每年增重三至四磅仍屬健康,但近兩年體重增加十幾、二十磅的學生,愈見普遍,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發現,學生在疫情下飲食及生活習慣大幅改變,近九成學生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加,包括上網課及沉迷打機,減少做運動之餘,亦一邊吃零食、飲汽水等,近六成學生甚至因為多吃零食而影響正餐。同時學生年紀愈大,不良習慣愈嚴重。疫情下,不少家庭以即食麵為儲備糧食,令學生食用即食麵的機會大增,同時有八成及六成學生,分別減少戶外運動與課餘活動。

兒科專科醫生、香港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形容兒童「三歲定八十」,肥胖衍生的問題比新冠後遺症影響更深遠,「眾所周知,肥胖影響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你想像一下,小朋友只有幾歲已有問題,到成年後就變成一輩子的問題。」她建議家長應以水果、乳酪等有營小食替代垃圾食品,改以意粉等更健康的食品為儲糧,並要求學生定時進食三餐,過程必須專注,「當學生不專心食飯時,便會不知不覺間進食過多食物,導致肥胖。」
兩成家長壓力飆升

調查又發現,兩成家長在疫下自評的壓力指數,飆升至最高水平的九至十分,原因包括整體收入減少,開支卻增加,疫下要全天照顧子女生活及輔導學習等;疫下學生快樂指數亦大跌兩成,有學生表示難以適應面授課堂,三成六人曾因返校上課而大發脾氣。經交叉分析後發現,家長壓力愈高,學生快樂指數及面授課堂的適應程度愈低。

趙長成建議,家長培養學生正確生活習慣,多鼓勵子女及表達關心,「譬如不要每天都問考試默書多少分、功課答對多少題,而是稱讚子女完成功課,努力學習。」他提醒學校不宜只追趕教學進度,應多關心學生身心靈健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