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如何以科研開拓香港經濟發展新路

2022-05-23 00:00

香港必須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基礎上開拓新出路,憑藉科研及創新技術發展新的工業及經濟模式,提升城市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已是勢在必行。如何結合「官產學研」的力量去實現目標,是現在值得深思的方向。

自二○一○年起,本港的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持續上升,其中高等教育佔最大比重,開支比例亦按年遞增。二○二○年,本地研發總開支為二十六億元,高等教育佔十四億元。為把握國家決心發展科技的策略機遇,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方向,香港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冀打造本港成為科研樞紐,其中包括增撥資源推動研發、培育及招攬人才、完善科研基建及推動研究協作等多方面的措施。
研發開支佔GDP不足1% 急須直追

多項措施成果漸現──根據二○二○年《全球創新指數》,香港的全球排名由二○一七的第十六位,按年遞升至二○二○年的第十一位,成就令人鼓舞。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更躍居全球第二位。香港在部分附屬指數中亦有明顯進步,其中在「市場成熟程度」全球稱冠,在「人力資源及研究」組別中的「高等教育」項目則位列全球第九位。

縱然如此,本港二○二○年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仍然低於百分之一,要達致二○一七年《施政報告》所定下於二○二二年把比率提升至百分之一點五的目標,香港需要快馬加鞭,加大力度推動研究和創新。
港大學國際發明展獲佳績

不少研究已確立了增加研發開支對提升地區競爭力,從而刺激經濟的效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數據顯示,由研發帶來的國家經濟增長收益往往遠超其開支。以英國為例,羅素大學聯盟(The Russell Group)由英國的頂尖研究型大學組成(成員包括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聯盟每獲得一英鎊的公共研究資助,平均可為全國經濟創造九英鎊的收益。

近日,本港大學於二○二二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取得空前成功,破紀錄囊括了二百零四項大獎,進一步提醒我們應好好發揮本地高等教育的優勢,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引擎。

在全球排名中佔重要席位的各家本地大學,對建立本地創科能力有莫大貢獻。各大學在轉化研究成為實際應用或商品的成績有目共睹,與業界及國際夥伴的研究協作亦盛。事實上,不少成功的初創公司都起源於學界,商湯科技便是最佳例子。這家土生土長的高科技獨角獸是香港中文大學多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現已發展成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能企業之一,成就驕人。香港正正需要更多有如商湯的成功故事。

香港在建設研究基建及支援研究人才方面應展示更強決心。在政府的推動之下,不少內地及國際知名院校及研究機構紛紛與本港大學合辦研發項目及計畫,包括以本港大學為基地的創新中心(InnoHK)、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多個聯合實驗室等,助力本港大學成為創造及轉化知識的基地。此外,我們亦應在嶄新科技領域中尋找獨特的發展機遇,例如投放資源於具備巨大潛力的新一代量子運算設備、對環境研究至關重要的星及遙感技術、傳染病研究所需的生物安全實驗設施,以及連結生物醫學研究與醫藥業界的生態系統等。
港科研人員優秀 不容忽視

有數據顯示,基礎科研相比應用科研的投資收益比率可多達三倍。絕大部分基礎科研都由大學教授指導的研究生進行,因此,增撥資源支持本地大學的研究院課程,將可為社會儲備優秀人才,滿足繼續增長的未來需求。本港的大學過去培育了眾多卓越的研究人才,躋身國際學術界的頂尖地位,研究成果領導全球,影響深遠。當我們思考香港未來發展的時候,本地優秀科研人員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忽視。
段崇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