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掌握科技去除塑膠禍害
2022-04-30 00:00據報,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裏檢測出塑膠微粒,可在人體內循環,最終停留於器官內,禍患未可估計,反映塑膠危害人類健康已達到災難級別。
為遏止疫情進一步擴散,政府多次禁晚市堂食,但外賣需求大增,令即棄膠袋及膠餐具的棄置量大幅上升。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二○年的廢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約有二千三百一十二公噸,佔香港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約二成一,當中以膠袋類最多,棄置塑膠餐具佔第二位,去年即棄膠餐具的棄置量更較二○一九年增加逾三成。疫下網購飆升,物流使用的氣珠膠膜包裝大增,加上內地食品輸港的發泡膠箱不能運回內地循環再用或回收再造,令堆填區的負荷亦更趨嚴峻。
政府為壓制即棄膠餐具廢物的飆升,建議在二○二五年分階段全面禁用即棄發泡膠餐具,禁用範圍除了包括餐飲業處所向顧客提供相關餐具外,亦同時包含銷售即棄發泡膠餐具予本地的最終消費者(包括餐飲業處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沒有訂立明確時間表禁止入口和銷售所有非發泡膠即棄膠餐具。
參考台灣地區過去二十年在處理即棄膠餐具問題上,當局不但提出具前瞻性的路綫圖,亦分階段推出各項相關措施,決心於二○三○年正式全面禁止向顧客提供即棄膠餐具。
政府去年已成立二億元「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筆者建議政府善用該基金,鼓勵可持續替代品的研發項目,支持本地生產,令高效新替代產品可盡快推出市場,提高經濟效益之餘,亦能配合香港低碳轉型和加強環保。
官商民三方通力合作
事實上,政府多次呼籲全民減廢,除加強推動減廢回收,卻沒有善用科技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如環保署推出「綠在區區」加強社區回收網絡的措施雖獲得正面反響,每月回收物超過一千公噸。諷刺的是,「綠在區區」於二○二○年推出「綠綠賞」智能積分卡時,是向市民派發塑膠製造的實體卡,直至今年一月才推出「綠綠賞」手機應用程式。
現時「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只得二十二間,回收流動點約一百間,有市民認為,回收便利點不足以增加全民減廢的意欲。政府一直推動智慧城市,設有多個城市儀表板,提供多項民生數據,在儀表板內幾經搜尋,才知道要下載另一手機應用程式「咪嘥嘢」,方可以地圖顯示附近的回收點。有市民表示,支持減廢回收要花時間下載兩個應用程式,反映政府未有掌握科技便利市民的背後意義。
全民減廢之路絕不容易,筆者期望政府能透過與創科界及初創企業合作,好好利用科技減廢,同時促進官商民三方合作,也應和不同地區團體通力合作,讓減廢氛圍深入每區、每幢、每戶、每人,以盡早解除塑膠廢物危害市民健康的隱憂。
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