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新特首須做好官民溝通

2022-04-17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特區政府施政的一大絆腳石,莫過於缺乏一套完善的官民溝通機制。這點在第五波疫情表露無遺。坐在「門常開」的官員,明顯地跟草根群眾和市民感受絕緣。另一方面,政府抗疫的資訊,也無法有效由上而下傳出去,特首弄到要每天做記者會。回歸後政務官要為民意把脈,還是依賴港英留下來的十八區民政署(尤其是聯絡主任)去收風,民政署主要是揀選一些地區領袖做溝通工作。這些人士在區內有動員能力,政治上也有影響力,是政府施政的好夥伴,但是他們不可能完全代表社區內的所有意見,因此這溝通方法經常出現遺漏。現屆政府不但沒有就官民想法脫節提出改善方案,竟然更落實解散「互委會」。結果,政府整個任期也不斷背上「離地」的污名。
民眾俱樂部與老百姓對話

要改善問題,便須要建立官民雙向溝通的有效軟硬件。硬件方面,我們可以仿效新加坡的「民眾俱樂部」模式,把區內的社區會堂變成官民互動的基地。新加坡的「民眾俱樂部」除了舉辦大量街坊活動,也是一個官員跟各階層的老百姓接觸的場所。新加坡的部長同時是國會議員,他們會經常在選區內的「民眾俱樂部」和市民舉行不同形式的互動,藉此聯繫選民。新政府要投放大量資源落社區會堂,除了舉辦各樣興趣班和凝聚社區的活動,也要讓其發展為官民接觸的平台。問責團隊(特別是政治助理)可以定期在哪裏跟老百姓對話,面對面聆聽他們的意見和推銷政策,務求在地區裏建立民意網絡。

至於軟件,可以借鏡內地的「居民小組」模式。每個五百人左右的社區(等同一座樓),設一位或以上的區長,賦予他們官方資源,負責聯繫社區內的居民、收集民意和發放訊息。角色就似內地的「樓棟長」或「居民小組組長」。他們可以由民政署管轄,而現在公屋的「樓長」或私樓的「業委會成員」乃現成的人選。同時,官員也不能以市民私隱為理由阻礙他們跟市民接觸。有了這架構,日後要做全民強檢也毋須擔心執行不到了。

分區委員會可以是一個有效的官民溝通渠道。但是筆者當區議員時,發現民政署主要委任和他們「夾嘴形」的人士入內,以致其成員不夠代表性,淪為民政署的「啦啦隊」。因此政府要訂立透明的委任準則,確保參與的人真正掌握民意。成員除了區內具代表性的草根市民,也要包括一些能充當官民橋梁的人士,如區議員、地區領袖(如法團、互委會代表)、區內專業人士、商戶及公營機構代表等。另外,分區會要辦得成功,必須有機制讓官員恒常地參與,在此為醞釀的政策收集民意。

回歸後,任何具爭議性的政策,無論官員如何努力去進行諮詢,出爐後都會引來群眾和媒體的批評,政府施政也因而變得舉步維艱。下屆政府要施政暢順,除了要「以結果為目標」外,強化官民溝通機制也絕對不能忽視。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