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疫情打亂生活增焦慮抑鬱
2022-04-18 00:00(星島日報報道)兩年多以來,市民經常被疫情打亂日常生活節奏,不少人因此感到焦慮和抑鬱。香港大學及教育大學訪問逾六千名十五歲以上本港居民,發現疫情令市民日常生活節奏紊亂,焦慮及抑鬱發病率增加,而承受經濟壓力、教育水平較低、在單親家庭成長等人群,有較高發病風險。調查又發現,疫情下的經濟壓力會為市民心理健康帶來額外的負擔。
團隊由港大心理學系教授李湄珍、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醫生曹蘊怡、葉柏強,聯同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博士侯維佳及其他合作夥伴,於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十九日疫情較輕微、政府實施有限的公共衞生干預措施時,以及隨後四月中至五月初疫情較嚴重、加強公共衞生干預措施期間,分別訪問四千○二十一名及二千○八名十五歲以上港人。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焦慮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分別為百分之十四點九及十四,抑鬱症狀的可能發病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九點六及十五點三,當中焦慮及抑鬱的發病率增加與日常生活節奏紊亂有正向的關係。團隊解釋,疫情流行的不同階段,日常生活節奏受到干擾的人群,心理健康負擔較重,其中以飽受經濟壓力、較低教育水平、單親家庭的家長、生活上較為孤獨的長者等族群,被觸發焦慮或抑鬱的發病機率增加。
另外,研究團隊前年起調查二萬九千多個家庭,發現疫情下兒童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父母亦有較大壓力;停課期間,有特殊教育需要,風特別是患有精神障礙的兒童,受到不當對待的風險增加,認為有需要加強支援。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