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提升信心振興經濟

2022-04-05 00:00

政府向市民發放新一輪的電子消費券,首期五千元將於後天發放,對紓緩市民和商戶的經濟壓力,可望有短期作用,而效益有多大,則須視乎限制社交距離措施的鬆緊程度。然而,消費券終非振興經濟的靈丹妙藥,市場環境能否持續改善,仍然繫於「信心」兩個字。

第五波疫情對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最新公布的失業率回升至百分之四點五,較之前高出零點六個百分點,二月份零售額按年大跌百分之十四點六,為超過一年以來最差。考慮到這些數字並未反映三月疫情高峰的情況,因此實情可能還要更差。消費券對於紓解民困,固然絕對有幫助,而隨着疫情稍為紓緩,且呈回落趨勢,此時發放消費券,對於商戶來說也是久旱逢甘霖。
盡早確認放寬限制措施

紓民困、振消費,關鍵在一個「快」字,有了去年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和基礎,這次發券和領券的行政手續都較為簡單,在相對較快的時間即可供市民使用,大大提升了效率。根據經驗,消費券短期成效是明顯的。去年八月及十派發兩期的消費券,該兩個月的本地零售銷貨額分別按年上升了百分之十一點九和十二點一,高於全年的百分之八點一。

今次分批發放一萬元消費券,比去年多出一倍,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還得看兩個因素。首先是社交距離限制措施的寬緊程度,去年兩次發放的時間,本地疫情受控,基本處於清零狀態,限制措施比較寬鬆。現時嚴格的限制措施要到本月二十一日才有望分階段放寬,對於市民和商戶來說仍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某程度上影響了消費意欲。政府若能盡早確認措施會如期,甚至提早放寬,可以讓市民有更好的預期,商戶亦能有更好的準備,處於停業狀態的可以及早復業,部署市場推廣策略,刺激市道的效果將會更大。
通關復常注入信心

另外,是整體社會的消費信心。如果市民對經濟前景、工作的穩定性感到悲觀,他們用了消費券之後,會進行額外消費,還是把錢儲起?民建聯今年一月中進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指數僅得八十分,創二○○四年以來新低,恐怕若現在再進行調查,數字將會再錄得新低。

信心來自對未來的預期,政府宜制定一個更清晰、切合香港情況的復常路綫圖,向社會清晰展示包括與內地及海外通關的計畫,讓社會有更好的預期,注入信心,振興經濟。

李民斌
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