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動態清零 心態「training」

2022-03-20 00:00

這段日子,政府抗疫「動態清零」政策,完全顛覆了香港人的生活。因着「動態清零」的三「早」要求:早發現、早處理、早治療,因而出現了較早前因被圍封強制檢測的市民要在冷雨中,走到社區檢測中心輪候四至六小時作檢測,後來由於人手和資源不足,檢測結果追不上實際需求,很多懷疑確診者遲遲未收到檢測結果。有些人因未有病假證明而被逼繼續上班,有些人及其密切接觸者就被逼先自行居家隔離等待檢測結果。

最後,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老人院裏確診長者的數字大量上升,隔離和治療的病牀供不應求,大量確診者在家等候多天仍未能安排送院或入住隔離中心,而醫護前綫人員也相繼陷於極度疲憊狀態,急症室醫生也忍不住落淚。接着,由於不能及時作出核酸檢測結果,政府改為承認快速測試的陽性結果為確診,以及不需初步確診者作覆檢,只要求輕症者留在家裏隔離,全民居家抗疫。
統一發放抗疫政策資訊

不過,快速測試陽性結果呈報系統又遲遲未有公告,令到很多在家隔離的確診人士沒有任何支援,市民只能等待和自救。事實上,有不少人在等待支援及安排隔離過程中已由「陽性」變為「陰性」,而最近興建的臨時隔離中心及計畫中的全民強檢,由於資訊不透明,也令社會充滿一片恐慌,單從市民持續多天把超市物資搶購一空,便可知大眾的心理狀態是何等惶恐不安。

政府的抗疫政策朝令夕改,真的讓香港市民無所適從。近來聽到最多的一句是「心很累」,其實在「動態清零」下,香港市民是很需要「心態training(訓練)」。在此,建議政府首要有一個統一發放抗疫政策和資訊的渠道,其次是要撥款和安排人手作抗疫心理支援。市民身體的健康重要,心理健康也同樣是重要的。抗疫資訊因着疫情的發展,天天在變更是可理解的,但關鍵問題是,市民無法在一個統一的途徑下,得到最新和最準確的抗疫資訊,不難發現每天也出現不同的抗疫專家或政府官員,在不同場合發表「最新」的抗疫政策,而違反抗疫政策的結果往往可能是具有威嚇性的:被票控、被罰款或被監禁,如果沒有在限期內接種疫苗,會被限制出入某些場所,失去了部分自由,而萬一不幸染疫了,便有可能被送往隔離營隔離十四天,生活及工作突然被逼停下來。在面對自己或同住家人檢測結果呈陽性、或居住大廈因污水問題突然被圍封強檢、或收到隔離令要二十四小時內進入社區隔離中心,加上已無法追蹤的病毒源頭和大量的傳播鏈,我們正正便是突然要面對一個充滿着既不可預測、不穩定性,又震撼性、威脅性和即時性的「危機」。

我們在危機中會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可能會經歷廣泛的情緒範圍,包括不確定、恐懼、焦慮、困惑、絕望、無助及否認。在危機開始時,由於不確定性的情況很高,故問題往往比答案多。為了減少焦慮,人們會尋求資訊以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動,故當人們欠缺足夠的訊息,害怕的情緒就會出現,他們可能會以不適當的方式做出反應,目的是避免威脅。現在已有不少悲劇發生了,有長者因檢測呈陽性,他們怕連累同住的家人而離家出走,甚或自殺;有人因不想打疫苗而與家人發生衝突,用利器傷害家人;有人於車廂內因別人一個咳嗽而大打出手;隔離營內有不少人已精神崩潰,失控地大罵工作人員;不少僱主也面對兩難的處境,一方面公司需要維持基本運作,便要安排基本的人手返回公司,另一方面,員工懼怕離家上班有染疫風險,反對上班工作的聲音非理性地出現。
專注任務助重建掌控權

在心理學上,當人面對「危機」時,若當刻未能得到最新和最準確的資訊,頓時人心便會陷入極大的恐慌和焦慮,隨之的負面情緒亦會湧現出來,蓋過理性的思考,最後再陷入更大的恐懼與不安。根據心理學研究,人在危機時,若不控制他們的恐懼、焦慮及困惑,他們很可能會感到絕望或無助。因此,面對危機時,我們首先要保持冷靜。如不保持冷靜,你便會陷入混亂狀態,大腦就只能集中在情緒層面,不能用理性作正常運作,繼而陷入更恐懼中。在收到突如而來的消息時,你可先慢下來,深深吸一口氣,不要即時作出反應,然後,嘗試讓自己專注在一些任務上,避免情緒躁動。

在危機中,你要專注於處理手頭上的問題,而不是你的情緒。當你在危機中嘗試專注做一些行動或事情時,是可以幫助你重建掌控權,從而克服心中所產生的絕望和無助感,這也是讓自己保持冷靜的最好方法。因為你啟動了大腦內不同的部分,當人要對任務專注時,就會運用到腦部的前額葉皮質,而恐懼則發生在其他腦部區域,即是中腦的杏仁核,所以如果你能夠全神貫注在任務上時,便能夠控制情緒。此外,要盡量減少接觸過多媒體發放的消息,特別是負面消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照顧好你的身體,增強抵抗力,保持正面思想。
鍾志源博士
香港輔導及心理學會副會長、英國特許心理學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