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頻重組售產 改革路屢遇波折

2022-02-17 00:00

日本東芝亮紅燈,近年須不斷進行重組,以及出售資產救亡。
日本東芝亮紅燈,近年須不斷進行重組,以及出售資產救亡。

(星島日報報道)日本東芝(Toshiba)自2015年以來不斷重組、出售或分拆業務。2021年11月,東芝提出一拆三建議,卻於2022年2月修改為一拆二。為何東芝不斷重組,而且過程多多波折?
在2021年4月,基金公司CVC Partners提議收購東芝讓其私有化,作價約208億美元,並計畫把東芝退市,經由CVC提升東芝價值後,然後於三年後重新上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CVC提出這項收購建議後,美國KKR、加拿大投資公司Brookfield、美國貝恩資本等也陸續加入競購東芝。

東芝後來拒絕了私有化的交易,並於2021年11月提出把業務一拆三的替代方案,透過三間分別專注於基礎設施、電子設備和半導體的獨立公司運作。不過,這個分拆方案提出後遭到股東強烈反對,於是東芝在2022年2月提出一拆二的修訂方案。
311事件震散核電大計

新計畫是把東芝分拆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設備業務,並且出售非核心資產如電梯、照明等業務。同時,以8.7億美元出售空調部門東芝開利55%股份予合作夥伴開利。此外,東芝希望將鎧俠(Kioxia)盡快上市,但也不排除出售。東芝還承諾在兩年內,將回饋股東的金額由原來1000億日圓上調至3000億日圓。

東芝的重組計畫由一拆三改為一拆二,主因是為了減少阻力,避免股東反對,因為若分拆的資產帳面價值佔總資產超過五分之一,便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股東支持。由於東芝約三成股權由外國基金持有,他們普遍揚言反對一拆三方案。而新的重組方案比較簡單,只需要董事會批准即可,故可省時省力,加速推進改革步伐。

東芝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企業之一,曾是該國的國寶、是國家經濟的主要引擎,但為何過去近7年來不斷重組、出售資產,而且改革之路多多波折。

事情要由「311」大地震事件講起。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位於福島、由東芝建造的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泄露,從此扭轉東芝命運。東芝手頭核電站建設定單因此須推遲興建,加上當時核電的潛在客戶極少,以致定單無法獲利。

然而,「311」事件對東芝的業績似乎未有造成太大衝擊,2012年及2013年盈利均創新高,可惜這原來只是一個假象,在2015年被揭發2008年至2015年造假帳,規模超過10億美元。
管理層內鬥乏遠見

事實上,「311」事件引發全球反核浪潮,但當時東芝管理層仍堅持發展核電計畫,間接造成往後債台高築和不斷重組的命運。東芝這類日本巨企從公司內部提拔管理層,而且每隔三至四年便換人,因此決策者普遍缺乏遠見,未能預見核電發展成本急升的潛在問題,加上管理層不斷內鬥,為免業績見紅,於是粉飾帳目,挪用屬於下年度的利潤,或把虧損計入下年度,甚至造假帳。

東芝於2006年以54億美元天價,向英國核燃料公司收購旗下核電設備企業美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未能推動東芝的事業創高峰,反而成為包袱。西屋電氣在美國核能事業投資出現巨大虧損,重創東芝業務。當時市場估計東芝於2017年度虧蝕1萬億日圓(近90億美元),為日本史上最巨額負債。

東芝爆出財務醜聞,以及核電業務錄得巨大虧損後,便先後出售旗下的家電、醫療、個人電腦、船舶電氣化及半導體等業務,並且為西屋電氣申請破產,而東芝負債曾超過資產,其上市地位曾處於被除牌邊緣。

外國基金股東積極介入重組,因此東芝必須要致力提高股東價值。當一拆三的重組改革方案遭股東反對後,東芝便提出一拆二方案,冀能降低成本,並且提升股東價值。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