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屋量能否達標 還看政府魄力

2021-12-09 00:00

港府公布最新《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量超出預期,表面看是好消息,但實際上卻不容樂觀,因供應量大多集中在後五年,且主要來自新發展區,若沿用當局過往事事跟足程序做,收地和將生地變成熟地以龜速進行,動輒需時十多年,最終恐難達標。當局若真的想建屋達標,須拿出無比魄力,盡快對造地程序拆牆鬆綁,並加強推動私人參建,多管齊下,確保市民上樓有望,才可以提升社會凝聚力。

造地拆牆鬆綁 落實阻力挑戰大

運房局昨天公布長策周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四十三萬伙,按公私營房屋供應七三比計算,公營房屋目標為三十萬一千伙,私樓目標為十二萬九千伙。當局已覓得三百五十公頃土地,可建三十三萬伙,超出長策目標,並準備好一百七十公頃地可建十萬伙私樓,再加上市建局和私人發展項目,有信心在未來十年滿足十二萬九千伙目標。

驟眼看,長策中的公營房屋供應連續兩年達標,但細看數字卻令人感到憂慮,因三十三萬個單位中的三分一集中在頭五年落成,餘下三分二單位集中在後五年,呈現「頭輕尾重」格局,加上三成九供應是來自新發展區、兩成半來自棕地和房委會工廈,都涉及改劃土地用途和收地,審批需時,還牽涉賠償談判和對棕地作業者的安置等問題,期間可能遇到無法預估的變數,隨時拖宕造地過程,令後五年的公屋供應量達不到預期。

政府相關部門過往做法,是事事依足程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免被指利益輸送,結果土地改劃要舉行多輪公眾諮詢,讓一些反對組織不斷重複提意見,拖延審批。即使當局已表明會修例簡化改劃審批程序,並降低新界祖堂地的轉售門檻,希望能拆牆鬆綁,但仍停留於概念階段,如何落實未有準則。因此政府有必要盡快啟動修例,才能讓相關部門可簡化程序,壓縮生地變成熟地的時間。

至於收回棕地的最大阻力,是如何安置棕地上的作業者,因他們最關注的並非賠償金額,而是未來營生問題,要順利收地,當局須突破阻力,解決他們要先安置後收地的訴求,如何盡快落實安置相關作業者,將是重大考驗。

此外,當局在過去十年為了在有限土地資源上能多建房屋,只追求數量,結果少於二百呎的納米單位愈建愈多,並將部分公屋轉作綠置居出售,希望可吸引公屋戶購買,從而騰出單位讓輪候人士上樓,但由於單位面積小,以致滯銷,資源錯配。納米樓備受詬病,港府早前表示正就限制私樓單位最低面積展開研究,但自己也興建納米公營房屋,自相矛盾,也須檢視相關問題,以免住得細的問題持續下去。

加力推地產商 釋地建屋紓民困

本港並不缺地,發展商坐擁逾一千公頃閒置農地,如何讓對方釋出農地建屋是項重大挑戰。港府去年五月推出土地共享先導計畫,至今只獲五宗申請,須繼續想方設法推動發展商參與,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強調,香港已進入新時代,即官商合作建設,營商能賺錢,市民有好生活,政府有為配合。新世界旗下的房社企日前主動提議捐出農地搞私人居屋,是一項嶄新嘗試,當局須認真研究其可行性,為資助房屋供應增加多一個選擇,既可促使發展商履行社會責任,又可藉此倒逼政府提高公營居屋的質素。

住房難是困擾香港民生的最逼切問題,政府難得覓夠地建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但必須拿出決心、魄力和執行力去克服造地建屋緩慢的阻力,並推動發展商釋出更多農地建屋,讓市民「上快啲、住大啲」得以落實,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