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體育界挑戰艱鉅 須革新措施支援

2021-09-23 00:00

香港隊在東京奧運和殘奧會取得歷史性佳績,再一次證明了體育運動擁有獨一無二的強大力量,能令人團結,激勵人心。

作為香港體育界的成員,我們深知香港精英運動員都是充滿抱負和潛力。因此對於他們能夠在奧運舞台上大放異采,我們並不感到驚訝,畢竟他們都是經歷重重難關才能成為港隊代表。

如今,體育業界同樣面臨着艱鉅的挑戰,因此,政府宣布大力推動體育發展的消息確是振奮人心。若措施能夠在適當的渠道及時推行,將是拯救體育社區的關鍵一步。

疫情大流行下,運動員及以為運動員提供培訓的業界備受打擊,使許多人蒙受重大損失。與此同時,體育行業,以及旅遊、酒店、會展和活動行業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更往往被排除在經濟復甦大流之外。

由於體育設施被逼長時間關閉,加上無法舉辦活動或賽事,減薪、裁員,以及優秀人才流失至其他受影響較小的行業等問題接踵而來。這也是全球各行各業,包括與商業體育相關的行業(如餐飲和酒店業),正在面臨的問題。

體育場所實施人數限制導致無法為大眾舉辦大型比賽、聯賽和體育訓練。因此,防疫措施正逐漸加重各個體育總會,以及眾多私人體育教練、公司和健身中心的營運負擔。

然而,嚴厲的防疫限制卻與恢復舉辦室內活動的舉措相矛盾,因為室內活動場所的環境比戶外體育和休閒場所更具挑戰性,室內活動通常過度擁擠,未能為公眾健康帶來益處。

在競賽及商業層面上,實施全面檢疫和隔離限制均令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目前,非職業或非香港體育學院運動員幾乎無法參加任何國際比賽,各體育總會亦無法邀請職業運動隊伍來港比賽,但運動員一向是最健康、免疫力最強的群體。

在東奧舉行之前,基於漫長的隔離監管,許多渴望為港增光的業餘運動員都面對兩難抉擇:是應該代表香港登上國際舞台,還是繼續留港工作,以支持日常訓練開銷和未來發展?

東京奧運二〇二〇讓我們認識到,支持體育運動即支持體育賽事。政府和相關機構也應以全新的方式互相合作,以協助舉辦國際賽事。

中國正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接待來自全國各地近十萬名運動員,並準備在短短幾個月內為全球體育精英主辦二〇二二冬季奧運會,這也為香港提供絕佳的機會,參考中國如何以科學方法實行有效的措施,以確保能夠以最低風險舉辦賽事。

我們也應響應行政長官「推動香港體育運動專業化和產業化」的呼籲,務求在香港特區舉辦可塑性高、商業化的國際賽事。目前,部分私人企業已實現體育專業化,香港體壇也有很多「公私合一」的成功案例。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馬拉松、高爾夫球和網球公開賽等國際賽事,每年都各自為社區帶來多達數千萬元的收益,可引證香港是舉辦大型國際體育盛事的理想城市。

香港在運動科研領域優勢顯著。香港的大學及海外港人在運動醫學和運動科學等研究領域位居前沿,而我們也有幸擁有許多運動科技專才,他們都渴望在香港一展所長,建立領先世界的體壇生態鏈。二〇二三年,全球最佳的體育場館之一的啟德體育園區將落成。自此,大灣區超過七千萬潛在體育迷都可經鐵路、公路和海上交通蒞臨場地,一同參與體育盛事及娛樂活動。

最後,我們需制定明確的體育策略,以連結私人和公營機構所推行的措施。目前,政府的體育政策有三項有效但較為廣泛的目標,即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現在是時候將目標轉化為更全面的策略,並尋求各級政府部門的投資和支持。畢竟,若缺乏這些支持,東京奧運便無法成功舉行,而香港也會錯過這體育史上最輝煌的時刻。

本地體育界在過去兩年已錯失不少機會,如今大家都寄望疫情消失後,體育行業仍能獲得足夠的支持,繼續生存並蓬勃發展。

麥偉彬

香港欖球總會行政總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