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人人】輸入海外醫生見曙光

2021-09-10 00:00

社會近日其中一項熱烈討論的話題定必是輸入海外醫生,我上周接受一電視台訪問談及相關議題,報道播出後都得到不少反響,有人歡迎政府做法,更認為要做更多;但仍有一小撮被保護主義沖昏頭腦的人繼續於鏡頭前重複歪理,包括:所有來港醫生都應考試,以及若執業試不及格的人則欠專業水平,或會出現「醫死人」情況。

我必須以歷史和數據喚醒香港人以上屬歪理,誤導市民的說法。《1995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生效前,英聯邦醫生一直毋須考試就可在港執業,當時完全無人質疑這班醫生「不專業」。我亦正在向食衞局詢問一九九七年前英聯邦醫生在港執業時的醫療失誤,失德個案和所謂不考試便會「醫死人」的數字,以及對比無考試的英聯邦醫生和本地培訓醫生接受醫委會紀律聆訊的數字,屆時便一目了然,看看是否所有投訴都與英聯邦醫生有關。

第二是執業試問題。執業試只是在保護主義下製造的關卡,如執業試如此重要,為何香港兩所醫學院畢業生毋須考試?原因是當年討論《1995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擔心回歸後英聯邦醫生無法在港執業,反而內地醫生就可來港,故決定要海外醫生考執業試,更稱是為了確保「醫生水平」。但該執業試早年及格率只得約百分之十,近年就約百分之四十。我認識不少四、五十歲本地培訓的資深醫生都指執業試難以及格,情況就如叫一個大學教授考DSE,難道DSE不及格就代表他們不專業嗎?試想像,一個於外國執業多年的心臟科醫生,需要重新考一個醫科生的畢業試,包括婦科知識等,根本是強人所難和不能準確考核其專科知識。我曾經向知名「名醫」提出挑戰,他們可能連考試都不及格,難道他們不專業?

市民不應再被少數醫醫相衞醫生誤導,歪理說一百遍卻變成真話,最可怕的是醫生都信以為真,事實上當年引入毋須考試的英聯邦醫生一直相安無事,數據最具說服力:在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五年間,香港每年引入約二百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約佔每年新增醫生數目四成二。當時因供應充足,加上海外醫生都要先到公院工作,故公立醫院服務被公認為效率高、服務好,反而當時的私家醫院無人問津。但通過條例後,在醫醫相衞的保護主義下,一九九七年至二〇一八年間,只有約四百五十七名海外受訓醫生獲准在香港執業,僅佔二〇一八年底香港整體醫生供應的百分之三。由以往一年二百位,變成十年才有二百多位醫生來港,可見醫生嚴重短缺。而私家醫生則變成「月球人、星球人」(月薪或周薪過百萬),賺得盆滿鉢滿。

正因醫醫相衞的人阻海外醫生來港,使現時香港醫療水平比起二十年前大為倒退,現在九成人是用公院服務,但基層市民看專科要苦候數十星期到數十個月才被斷症,要接受治療則要繼續等。中產情況更甚,儘管納了稅,但都享用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又未必能承擔私家醫生高昂費用,到底我們還要忍受多久呢?

下集我將會繼續解說輸入醫生議題。

張宇人

議員,GBS,JP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