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奧運熱,能帶本港體育走更遠嗎?

2021-08-17 00:00

港隊運動員於東京奧運多個項目創出佳績,令港人震奮。特首近日更公布了五項支援體育措施,包括加快興建體院新大樓、擴展劍擊館、擴大運動科學及醫學中心等。這些「硬件」措施有助改善運動員訓練環境,但要長遠加強本港體育發展,就要改善「軟件」配套政策,特別是對體育會的監督管理、運動員的培訓和支援。

缺乏長遠規劃的後果前車可鑑,〇九年香港足球隊於東亞運動會取得金牌後,港府推出「鳳凰計畫」資助香港足球總會改革香港足球,可惜足總不但未有好好提升球賽吸引力及吸引贊助,審計署在去年更批評足總行政混亂,其轄下的審計委員會被揭長年未曾開會。結果港超聯賽可觀性、入場人次每況愈下,更陸續有球會收支平衡困難,包括愉園、天水圍飛馬都先後退出賽事,又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為職業球員?

另一方面,最近很多聲音表示,如能加強在學校階段選拔運動員,可為香港代表隊提供更多種子,作育英才。其實這議題於筆者全職參與體育工作時,已一直參與討論及倡議。千禧年前後,不論學界體育聯會及當時的康體發展局,都已作相關研討及文獻調查,但有關計畫需要學校、家長、政府三方面有效配合。

目前只有少數學校如同林大輝中學般,為運動員學生提供彈性課程,故教育局應考慮制訂政策,把此模式推行至全港中學,並改革課時安排,增加學校的體育課節數。另一方面,目前租用政府運動場地難,除了要增建運動場地,亦應讓學生、學校團體於指定時段有優先租用權,以便利學生參加各式運動,亦有助選拔運動員,避免本港運動界出現斷層。

港府對運動員資助視乎成績,獲取奧運這種世界賽獎牌的「精英甲」運動員,每月只有約四萬元全職標準資助,「精英丙」級更只有約一萬元,當局應考慮增加全職運動員資助,讓他們全情投入訓練;亦應完善退役安排,深化目前民政事務局「退役運動員轉型計畫」,安排更多出路支援,包括加強在職培訓及進修資助、協助加入不同行業,最近就有建議安排退役運動員入職紀律部隊。相信改善運動員待遇,可使更多家長放心讓子女成為運動員。

目前東京奧運熱潮未過,正是政府把握機會透過上述措施,改善運動文化的好時機,使體育風氣不止於一時,而是普及可持續地走得更遠!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