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奥运热,能带本港体育走更远吗?

2021-08-17 00:00

港队运动员于东京奥运多个项目创出佳绩,令港人震奋。特首近日更公布了五项支援体育措施,包括加快兴建体院新大楼、扩展剑击馆、扩大运动科学及医学中心等。这些「硬件」措施有助改善运动员训练环境,但要长远加强本港体育发展,就要改善「软件」配套政策,特别是对体育会的监督管理、运动员的培训和支援。

缺乏长远规划的后果前车可鉴,〇九年香港足球队于东亚运动会取得金牌后,港府推出「凤凰计画」资助香港足球总会改革香港足球,可惜足总不但未有好好提升球赛吸引力及吸引赞助,审计署在去年更批评足总行政混乱,其辖下的审计委员会被揭长年未曾开会。结果港超联赛可观性、入场人次每况愈下,更陆续有球会收支平衡困难,包括愉园、天水围飞马都先后退出赛事,又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为职业球员?

另一方面,最近很多声音表示,如能加强在学校阶段选拔运动员,可为香港代表队提供更多种子,作育英才。其实这议题于笔者全职参与体育工作时,已一直参与讨论及倡议。千禧年前后,不论学界体育联会及当时的康体发展局,都已作相关研讨及文献调查,但有关计画需要学校、家长、政府三方面有效配合。

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如同林大辉中学般,为运动员学生提供弹性课程,故教育局应考虑制订政策,把此模式推行至全港中学,并改革课时安排,增加学校的体育课节数。另一方面,目前租用政府运动场地难,除了要增建运动场地,亦应让学生、学校团体于指定时段有优先租用权,以便利学生参加各式运动,亦有助选拔运动员,避免本港运动界出现断层。

港府对运动员资助视乎成绩,获取奥运这种世界赛奖牌的「精英甲」运动员,每月只有约四万元全职标准资助,「精英丙」级更只有约一万元,当局应考虑增加全职运动员资助,让他们全情投入训练;亦应完善退役安排,深化目前民政事务局「退役运动员转型计画」,安排更多出路支援,包括加强在职培训及进修资助、协助加入不同行业,最近就有建议安排退役运动员入职纪律部队。相信改善运动员待遇,可使更多家长放心让子女成为运动员。

目前东京奥运热潮未过,正是政府把握机会透过上述措施,改善运动文化的好时机,使体育风气不止于一时,而是普及可持续地走得更远!

朱兆麟 黄展玮

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