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2050碳中和」不止是口號

2021-08-06 00:00

隨意在網絡搜尋「破紀錄高溫」,即發現不少「新記錄」:南極錄得逾十八度、北歐國家錄得逾三十度、加拿大錄得近五十度……全球暖化愈趨嚴峻,人類是否正在慢性自殺?

為應對全球暖化,港府於一七年推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訂立中期減排方向,於二〇三〇年減少六成五至七成五碳排放。五年過去,綜觀近年港府推行的減排措施,我們距達標還有多遠?

本港減排大計的最大盲點,是忽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而將重心放在天然氣發電,藉以減少燃煤發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隨着新的燃氣發電機組於二〇二〇年投產,本港的天然氣發電亦增至五成。看似成績超卓,但其實天然氣只是「較潔淨」的能源,雖較燃煤少五成碳排放,但仍會產生溫室氣體。加上天然氣透過壓裂的方式抽取,過程中釋出大量甲烷,其溫室氣體強度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五倍,過程中更耗用大量水資源,當中使用的化學物更可能污染地下水源。即是說,天然氣同樣會加劇全球暖化,只不過最大的影響是在香港境外發生。

政府亦力推電動車,訂立普及路線圖。淘汰燃油車雖然是減排政策的重要一步,但單單是汽車的能源轉型,而發電的能源主要仍是化石燃料,又怎樣達至碳中和?

另一邊廂,港府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工夫,則少得可憐。目前本地可再生能源佔比少於百分之一,而政府訂立的目標為百分之三至四,與「二〇五〇碳中和」這目標放在一起,猶如黑色幽默。官方文件花了很長的篇幅,為這微小的目標護航:技術欠成熟、成本高昂、缺乏土地等。這些原因市民已聽了許多年,但是否不能克服?

在各種可再生能源中,以太陽能技術最為成熟。過往發電效率為一成五至一成八,即每接收一百單位來自太陽的能量,有十五至十八個單位可轉化成電能。現時政府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場位於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於一六年投入運作,所使用的太陽能發電板效能為百分之十五點八。不過在二〇二〇年四月,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已研發出效率達逾四成的太陽能板,足足是香港目前使用的三倍。

同樣隨科技進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亦大幅下降。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數字,太陽能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大幅下跌八成二,每度電價格為港幣三毫一仙,相比煤這種最便宜的化石燃料仍低二成,亦較核電便宜三成。發展可再生能源受技術不足與成本過高的說法,在科研推進下,恐怕已站不住腳。

進一步看,香港又是否有足夠土地發展太陽能?團體「日出社區」曾提出,由政府釋出五成空置可發展土地面積(一九年有三百九十一公頃空置政府土地);兩成總天台面積(一九年有四千二百公頃政府、機構、社區設施及公營房屋用地);配合三成總水塘面積(水體上位置),安裝排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量足以應付本地約二成一需求。或者有人會認為相關建議「進取」,實際運作亦有不少細節需要考慮,但在氣候問題面前,我們其實已沒有太多「保守」的空間,更何況當局定下的二〇五〇碳中和目標本身已是非常進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假如全球溫度上升超過一點五度,氣候變化將不能逆轉。二〇五〇年,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死線」。黃錦星局長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稱,將於今年第三季提出具體實現碳中和的行動細節。我們拭目以待,期望政府推出針對零碳排的實際行動,而非動聽的口號而已。

余健綱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項目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