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現金回收紙包盒——試驗了甚麼?

2021-07-09 00:00

上年七月,綠色力量開展了「現金回收紙包盒計畫」,為回收鏈上、中、下游提供現金鼓勵(包括前線回收人員:如拾荒者、清潔工等、街角回收鋪、回收出口商),不同的回收作業者均可獲不同金額的現金鼓勵,每回收一個紙包盒最多獲伍仙。我們期望試驗現金模式於收集全新回收物的成效,亦作為「生產者責任制」實踐模式之一,並支援回收業。

一年過去,計畫為我們帶來甚麼反思?

評估計畫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指標當然是回收量。計畫原定於去年初推行,剛巧疫情爆發,於是延至七月舉行,但食肆及社區回收點在疫情影響下參與率大減,可幸回收量隨疫情緩和而慢慢提升,最後在十二個月的回收期共收集約七噸紙包盒。

綠色力量自一六年已於不同界別,如學校、酒店、社區等推行紙包盒回收,及後本地首家紙包盒回收廠於一九年落成,本以為市民大眾對相關議題已有一定認識。然而,我們委託大學以電話訪問逾二千位市民,結果發現高達百分之七十二點三受訪者不知道、或認為香港不能本地回收紙包盒!不單止是市民,回收業界亦然,當我們邀請回收鋪加入計畫時,不少均對回收紙包盒存疑。

過去多年,紙包盒回收的宣傳教育只依靠環團和社區組織推行,一直缺乏政府的身影。政府一直不把紙包盒視為正規回收物。經過環團及市民積極爭取,最近才納入為「綠在區區」的恒常回收物。可是,於今年初提出的「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畫」公眾諮詢,只涵蓋膠樽,未有包括紙包盒。紙包盒是香港第二大飲品容器,佔一成七,每年棄置量逾二萬七千噸,政府無視如此龐大的廢物量,實在令人費解。缺乏官方的認可,推行回收自然分外吃力。

是次「現金回收紙包盒計畫」屬試驗性質,讓我們看到不少可能性,為本地減廢政策帶來一點啟示。計畫除了傳統回收業界參與,亦在區議員辦事處及餐廳,設立社區回收點,收集市民的紙包盒。當這些回收點儲存一定數量的紙包盒時,便會聯絡附近工作的拾荒者,由他們將紙包盒送到街角回收鋪,以換取每個伍仙的回收價。街角回收鋪之後再送去出口商,統一處理後交去本地回收廠。

這個模式的好處是不需另闢新的回收渠道或物流,只需善用現有網絡、人力資源和硬件,即可創造出多贏局面:市民的回收物得以妥善回收、有用的資源不用落入堆填區、拾荒者及街角回收鋪透過賣出回收物賺取收入……更重要的是,協作回收點為拾荒者省卻四處尋找回收物的過程,回收物由消費者(市民、商戶)清洗乾淨,讓拾荒者可以有尊嚴地從事回收。

其實,這正正是生產者責任制的可行方式之一。由生產商提供資金,運用現存回收業界網絡,配合社區組織,有償地請拾荒者收集已乾淨清洗的回收物,達至資源循環,過程中讓各方得益。

一年來,接觸過許多拾荒者,他們可說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要一夜消除貧窮,當然是天方夜譚,事實上香港社區在資源回收上,的確很大程度依賴着拾荒者。上月「拾平台」發表調查指,約一成四拾荒者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約五成四每月收入不足一千。如果資源回收工作上,不是單以招標模式聘用幾個大型承辦商,而是可兼顧拾荒者、街角回收鋪等一班現有從業員,不是我們更樂見的方向嗎?

余健綱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項目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