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非治本之道

2021-06-08 00:00

醫生人手長期不足是全社會皆知的事,政府建議放寬在指定醫學院畢業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免試執業,希望可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在現行的執業資格試和註冊制度外,增加一條新途徑,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符合一些條件後便可在香港正式註冊。

新增的途徑是在指定醫學院畢業、並於當地取得醫生註冊資格的港人可以以特別註冊形式在醫管局、衞生署或兩所大學的醫學院全職工作,在取得專科資格後五年若獲僱用機構確認其醫生服務令人滿意及稱職,便可獲香港的正式醫生註冊。

現時,香港人口與醫生的比例大約是百分之零點二,比很多發達地區為低,加上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香港未來對醫療服務需求更會有增無減。按《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顯示,二〇三〇年的香港會短缺一千六百一十名醫生,到二〇四〇年更會短缺一千九百四十九名醫生。醫生短缺的確是香港醫療體系需要處理的事,但並非治根之道。香港醫療系統的根本問題是公私營醫療系統分工不清,令公營醫療系統過度膨脹,變得無效率。

筆者一直倡議政府要重新為公私營醫療系統做好分工、定位,公營醫療集中做重症、急症,是香港市民醫療的安全網,私營醫療集中做門診、基層醫療及升級版的重症醫療服務。短期內,政府需要更大力度透過醫療券、公私營協作計畫將公營門診服務分流至私營醫療體系。中長期,政府可推行全民醫療券、母嬰健康券、兒童醫療券等措施向特定群體提供資助,令有需要的市民可以以公營價錢獲得私營服務。

在定好公私營醫療各自的分工及角色後,公營醫療體系「減磅」,私營醫療體系「加磅」,提升整個醫療系統效率。

顏汶羽

觀塘區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