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疫」市加稅 要有理據

2021-06-08 00:00

立法會上周一口氣三讀通過兩條有關加稅的草案。第一條是將股票交易印花稅,由現時按交易額向買賣雙方各徵收百分之零點一稅款,調高三成至百分之零點一三,今年八月一日起生效。今次加稅增幅看似頗高,但實際上每購買價值一萬元的股票,買家及賣家只須各自多付三元,遠少於大部分股票跳動一個價位。

反對加稅的議員指出,不少海外市場近年都透過調低、甚至取消印花稅來刺激交投,吸引投資,香港卻反其道,擔心會令部分投資者及企業轉投其他市場,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其實印花稅只是股票交易眾多種成本之一,而交易成本只是投資者與企業作出投資及上市決定的眾多考慮因素之一。過往海內外的經驗都顯示,股市交投量與印花稅高低的因果關係極微。

隨着美國加強打壓中國,許多原定到美國上市的內地企業都轉投香港,加上香港與內地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愈趨完善,引導「北水」湧入,令港股價量齊升。今年首季港股每日平均成交額高達二千二百多億元,較去年同期急增八成半。在政府宣布將會加稅後,繼續有多隻重磅內地新股排隊來港上市集資,反映這些資金及公司並不會因印花稅微調而撤走。

更重要的是,股票印花稅是港府主要稅收來源之一,上年度相關稅收有三百三十二億元,即使稅率不作調整,估計本年度仍會增至五百至六百億元。政府保守估計今次加稅,可帶來約一百二十億元額外收入,對現時面對嚴重財赤的庫房是相當重要,令政府有更多資源繼續應對疫情、維持公共服務,以及提供更多針對性的紓解民困及振興經濟措施。

另一條草案是有關調高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及牌費,其主要目的並非增加庫房稅收,而是希望冷卻私家車增長幅度,紓緩塞車問題及降低碳排放。有議員質疑香港的塞車問題並非主要源自私家車增長,而是因為道路及泊車位不足、巴士過多、鐵路及轉乘系統未及完善,還有「白牌車」等問題,筆者某程度亦同意有關意見。

不過,對於有議員指出,有些人多買幾架私家車純屬個人喜好,並不會同時駛出路面多佔道路空間,故不應加稅「懲罰」他們。筆者對有關說法則不敢苟同,既然這些人有能力購買及收藏多於實際需要的車輛,政府按照「能者多付」原則向他們多徵稅款,也實屬合理。

另一說法是單靠加稅難以有效控制汽車增長,這個筆者也是認同,政府必須同時加快實施電子道路收費、運用大數據進行智慧交通管理、增加集體運輸系統的乘載力、優化城市設計及交通規劃等,多管齊下解決塞車問題,但這並不代表加稅是完全無效。

事實上,私家車登記稅及牌費已分別有十年及三十年未有調整,今次加稅某程度只是追回歷年的通脹升幅。即使是反對草案的議員,亦大多並非原則上反對加稅,而是認為不應在當前的世紀疫情下,向本已深受經濟衰退打擊的汽車業界「開刀」。筆者認為加稅從來沒有好的時機,在「疫」市下加稅則必須有充分的理據;今次兩項加稅建議均屬合理,在財赤下更應支持。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