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團隊「監視相機」 助天問一號探火星

2021-05-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上周六成功著陸,理工大學兩個科研團隊分別協助預先分析、評估火星地形和選擇著陸點;又研發名為「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的火星相機,可抵受一百五十度的極端溫差、承受六千二百倍衝擊,以拍攝著陸情況和火星環境。由於目前將相片從火星傳返地球,需花逾七小時下載,團隊冀日後研發壓縮軟件,進一步改良相機。

繼「嫦娥三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後,理大團隊再次參與國家航天探測任務,在是次「天問一號」任務中,協助分析火星地形與地貌,並選取著陸點為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南部。帶領團隊的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表示,由於預選的著陸區面積比香港大十一倍,加上國家未有相關數據,團隊須先分析歐洲和英國過往資料,研發三維集成測量模型,並以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成功在一個半月內,為整個著陸區分析逾六十七萬個隕石坑、逾二百萬個石塊和數百個火山錐,以避開大型斜坡、海拔低的著陸點。

著陸後,火星車「祝融號」會展開巡視等探索任務,理大另一支團隊設計「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拍攝著陸情況和火星環境。帶領團隊的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教授容啟亮指,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比去太陽還遠,途中須面對不同挑戰。團隊花四年時間研發,成功製造僅重三百九十克的火星相機。「它能抵受『天問一號』穿梭地球至火星期間一百五十度極端溫差、承受相等於地球地心吸力六千二百倍衝擊,亦可拍攝廣闊視野的圖像。」

國家航天局早前已公布火星着陸點相片,容樂見火星相機狀態良好,惟他坦言,現時最大挑戰為將相片傳送回地球,「過程非常耗時,須花逾七小時下載」,冀將來研發壓縮軟件克服問題。

理大校長滕錦光對大學團隊作出貢獻深感榮幸,又表示理大近日成立「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有利聚合地質學、土木工程、機械過程等領域專家,就航天科技作深入研究。創科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表示,理工大學一直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相信說明了香港科研實力雄厚、臥虎藏龍,亦是國家科技建設的重要力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