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修訂「微調」政策 「兩制校」壓力增

2021-05-03 00:00

推行近十年的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第三周期將於二二學年起展開。教育局日前公布優化安排,雖維持取錄八成半「前列四成」中一生的英文班開班門檻,但隨着「學生能力」改以平均每班人數計算,學校須取錄達標學生人數下調,令學校免於「落車」之餘,也使得「一校兩制」的學校更易「上車」,為學校生態帶來改變。

適逢升中人口下跌,加上近期掀起移民潮,使得全開英文班中學隨時因達標學生人數不足,面對「落車」風險。

隨着計算方法由以往派位人數,改為平均每班人數計算,學校在連續兩個學年,即「影相年」取錄二十二名達標中一新生,便能維持開英文班,相較舊制每班可取錄少五人,以中一級四班計算,即少收二十名達標新生,仍可維持全開英文班,壓力大大減輕。

聽聞中學界估計,新制下全開英文班的傳統英中,多是傳統名校及地區名校,收生較有優勢。個別傳統名校當年未參加「自願減班」,中一級開設班數多達六、七班,取錄達標學生仍有可能不足,但隨着當局新增的「專業評審及支援機制」,累積經驗與教學成效有優勢下,幾無「落車」危機。

刻下壓力集中於同時開設英文班及中文班的「一校兩制」學校,尤其是開班情況屬「中多於英」,譬如只開一班英文班,在達標生源隨新生人口減少,要保住僅有的英文班便有難度。就算申請專業評審,英語教學程度的校情,未必如其他學校廣泛,要倖免「落車」恐有變數。

與此同時,個別「一校兩制」學校憑着打造特色,成功爭取更多達標學生,確使「上車」增開英文班機會在望,但實際上也有隱憂,特別是中英文班數現時相等的中學,一旦成功「上車」便出現「英多於中」局面,使得中文班成為少數,勢必加劇校內標籤效應,但「上車」對校方是十年未逢一遇的機會,否則要待六年後的下一周期才能調整,如何抉擇便考驗學校的策略思維。

回顧「微調」政策,打破了以往中中、英中的二分法,成功造就地區名校的發展,而即使未能全開英文班,不少「一校兩制」學校亦專注打造特色,英文班數目的重要指標雖力保不失,但學習差異隨之拉大,相信是中學界下一步要思考的難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