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完成選舉制度去殖化 港人將可安居樂業

2021-03-16 00:00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並高票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是香港回歸以來就選舉制度上最為重要和影響「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決定;再加上愛國者治港原則可望得到全面落實,將有助香港完成選舉制度以至整個「一國兩制」上的應有的「去殖化」進程。

回歸以來,中央和特區政府一直積極尋求解決港英年代留下來的包括教育、土地、房屋等涉及深層次矛盾問題,縱使已經準備了良方妙法和得到民意的廣泛支持,一旦去到民粹化、利益紛紜的各級議會,即行人止步。導致居者無其屋、患者須要輪候多年才能就醫、青年學生竟然會自我質疑甚至貶抑作為中國人身分等亂象長期無法解決。近年,最終引發超過半世紀以來的最大規模社會動盪,更發展至「攬炒派」議員一窩蜂勾結外國勢力,乞求外國制裁香港和國家;不擇手段亦即「攬炒」之下,導致香港民不聊生、經濟陷入谷底、失業尤其年輕失業升至近年新高。種種亂象叢生的背後,足以證明香港原有選舉制度無法運作,充分反映不改革香港選舉制度,不足令香港重回「一國兩制」的初心和正軌。

作為一位回歸前已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們這一代見證着港英對中國人、中文的制度性歧視和排斥;在港英時代遺留下來的精英階層,着力強調保持原有的公共行政制度、選舉制度和教育制度等維持不變,更加致力於捍衞其「戀殖式民主」制度。相比起五十年代起紛紛「脫殖後迅即去殖」的地區而言,中國政府展現出無盡的善意和耐性,提出「一國兩制」,讓脫殖後的香港保留原有制度不變,甚至在選舉制度上比港英時期更為進步。國家的用心良苦,凡是有良知的香港人都不應視而不見。

然而,近年中國以至全球經歷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自居的香港,變成了西方的金融和民主制度的「信用卡」,更遭透支殆盡。當一齣又一齣有過於當年上海租界、而無不及於當年「偽滿洲國」的種種出賣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片段,不斷在香港上演;讓頭腦清醒的香港人發覺,的確有一些人和力量,不想香港「一國兩制」繼續下去。「一國兩制」這套制度無法有效推動、正義無法得到彰顯。受苦的,不是政客,而是香港七百四十多萬市民尤其基層老百姓。

由中央推動一套符合香港實際、經得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衝擊的選舉制度,以捍衞香港市民的生命財產、以至我們下一代的應有幸福未來,實屬理性選擇!任何一個愛國愛民的政府,都需要作出及時而有效的反應。

過去兩次全國人大會議,中央花了舉國之力,完成《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更獲得七十個國家支持中國政府進行相關改革;由此可見,中央重視香港、中央更重視香港一直實施的「一國兩制」。由此可見,一旦出現影響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以至影響到「一國兩制」能否繼續有效落實的時候,中央一定出手力挽狂瀾,保護「一國兩制」行久致遠,這是毫不猶豫和無所畏懼的。作為舊有制度的設計者和長期得益者,英國及其代理人必然全力反對;但如果仍然容許這種本身早就應該遭改革的舊制度繼續存在,來讓他們實現「以主權換治權」,這能對得起香港七百四十多萬市民、尤其幾代為香港回歸國家作出不懈努力的志士仁人嗎?答案也是非常明顯的。

政治制度本身就是為了維持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一切為了人民,以人民利益為依歸;減低甚至杜絕敵對勢力的干擾、滲透和破壞的機會。政治制度本身就需要具防禦性質,這是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須要向人民負責起來的事。香港已回歸國家二十四年,屬於走入「一國兩制」深水區階段,遇到慣非成是的局面而不改革,結果會如何?改,一帆風順!不改,船毀人亡!既要持續踐行「一國兩制」,改革選舉制度是無可避免。

只要稍為閱讀一下新加坡的歷史,就可以知道細小而多元的社會從來都不容易。新加坡獨立之後,近乎是從絕處中求生存;開國總理李光耀創設被西方批評為「威權」的選舉制度和政治體制,最終令新加坡成為其鄰近地區最繁盛、最令人嚮往而且最能吸引人才移入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他的成功之道,就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和選舉制度,令國民居者有其屋、患者得以就醫,尤其能夠在民主集中制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多元種族之間願意為同一「新加坡人」這項身分認同下共同打拼。

香港人最需要的,不止是認識香港和國家的歷史,更需要通過比較類似的脫殖、去殖政體,好好檢查一下自己的不足和變革之道。

正如國務院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張曉明指出:「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無論是香港特區政府還是社會各界人士,將有條件集中精力抓經濟、謀發展,破解住房難和其他突出的民生問題,推動香港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順暢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香港社會各界不應馬上就盤算着如何分餅,反而最需要是,有能力有水準的愛國者,須要盡快做好政策研究,拿出實際方案,在今明兩年完成相關選舉後,立即推行相關改革,回應市民和香港所急。

周文港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