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總結內外經驗 建設港式民主

2021-03-16 00:00

剛於上周閉幕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和政協四次會議,最多香港市民談論的,當然是全國人大有關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但其實今年的兩會,尤其是總理李克強發表的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還有許多亮點值得港人關注,包括新冠疫情在內地已全面基本受控;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紀疫情與美國打壓打擊下,最終仍錄得百分之二點三的升幅,是全球唯一能有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當中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接近一千二百萬個,年底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二,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與貧困縣全部「摘帽」等。

相反,不少港人趨之若鶩,甚至想盡辦法要移居的歐美國家,新冠病毒確診及死亡人數仍在不斷飆升、經濟出現嚴重衰退、失業率高達一成半至三成,要靠政府不斷發債「印銀紙」來勉強支撐,導致通脹與金融風險加劇。該等國家因疫情與衰退而引發的政治及社會動盪更是方興未艾,其中在美國還演變成總統大選爭議及衝擊國會事件,加深了不同黨派、不同州份與不同族群之間的矛盾分化,相信會影響全國的重啟經濟及防疫措施成效,形成惡性循環。

上述「東升西降」、此消彼長的國運與國際大局發展,讓全球有識之士重新認識到我國奉行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包括協商式民主,計畫、開放與市場供求力量並重的經濟體制,在疫情與經濟全球化下顯現的優勢,亦令不少人對傳統的西方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所呈現的種種缺陷和不足,作出了深切的反思。

香港方面,在百多年來的英國殖民管治下,港英政府一直奉行所謂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以及由港督專權的絕對行政主導體制,直至確定香港將歸還中國管治,英方才突然將西方式的人權法和民主選舉引入香港。其中「積極不干預」政策經歷了金融風暴等多場經濟危機,已充分證明嚴重不足,不利香港經濟與社會民生長遠發展,特區政府近年已銳意求變,增強扮演更積極、主動的「促成者」和「推廣者」角色。

政治制度方面,《基本法》的原意是延續回歸前的行政主導體制,同時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逐步改進,最終達致特首及立法會雙普選的目標。然而,過去幾年的國教風波、違法佔中、港獨思潮、旺角暴亂和反修例黑暴,以及立法會不斷升級的「攬炒」拉布、癱瘓施政和播獨賣港行為,反映回歸後幾次參照西方式民主進行的改革走了歪路,令現行選舉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為經濟、為民生,必須盡快堵塞糾正,甚至要根本性地全盤反思、重新規劃。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其獨特歷史及現實需要,因此不可能、亦不適宜奉行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同樣也不應該照抄西方那一套,而是要總結好國家、西方,以及香港本地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建設一套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備香港特色的新民主制度。

正如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晨在說明人大決定草案時指出,這套新制度必須可在機制上實現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確保特區管治權牢牢掌握在有能力的愛國愛港力量手中,這樣才能保障「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這就是今次人大決定的背景和底因,筆者定當全力支持,積極配合,令香港的經濟、社會和市民福祉得以向前邁進!

謝偉銓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