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如果我是財爺 該如何運用「54+28」億?

2021-02-05 00:00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令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各行各業受到疫情嚴重打擊,政府預料本港二○二○年經濟收縮超過百分之六。海洋公園去年亦面對財困窘境,最後獲政府撥款五十四億元「救亡」,以維持公園未來一年運作。轉眼間半年已過,政府擬再撥款二十八億元去維持營運,究竟以公帑資助公園營運是否合適呢?可持續的理財一直強調經濟發展、社會共融及環境保護並行,如果我是財政司,會如何有效運用公帑?

新冠病毒持續蔓延,本港近月多次出現同一幢大廈多個住戶染疫個案,專家指出病毒散播跟公用排水系統有關。其實十七年前「沙士」面對同一樣問題,為何港府未有吸取教訓,加強防範疫症傳播的措施。根據市建局統計,香港目前有超過一萬幢樓齡超過五十年以上的大廈,當中俗稱「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居民組織及沒有聘用物業管理公司的大廈,更超過五千幢,樓宇管理不善所衍生的衞生及安全隱患存在已久。香港政府必須對症下藥,立法強制檢測全港所有大廈的排水系統,並提供經濟支援協助業主進行樓宇維修,減低喉管播毒的風險,否則歷史只會重複發生。

香港房屋問題嚴峻,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約有二十一萬人居住於劏房,可悲的是一般公屋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四年。住屋是人的基本權利,劏房居民面對惡劣且危險的居住環境,政府豈能坐視不理。發展局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一八年底發表諮詢報告,當中棕地選項得到社會廣泛支持,事實上發展棕地的確是最快捷及環境友善方案。香港目前約有一千三百公頃棕地,部分更被揭發為非法作業黑點,嚴重污染自然環境。政府應善用公帑,參考新加坡將合法棕地作業整合至多層樓宇或工業園,同時透過「收回土地條例」,回收棕地發展公營房屋,才能有效地解決市民逼切的住屋需求。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相信大家還記得早年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對香港造成的破壞,根據香港保險業聯會統計數據,「山竹」引發的保險索償金額高達三十七億元。天文台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海平面上升將引發更多風暴潮,香港作為沿海城市更是首當其衝,政府必須投放更多資源強化海岸防洪和市內排洪設施,並加強與大灣區各城市的資訊交流和經驗分享,長遠提升城市的氣候適應能力,否則香港將要承擔極端天氣所帶來的人命傷亡威脅及巨大經濟損失。

疫情期間郊野公園成為都市人的避難所,假日行山郊遊市民明顯增多,相比主題公園,香港的郊野公園擁有純天然的自然景觀,孕育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絕對是最佳的大自然教室。事實上,「生態旅遊」近年於全球發展迅速,世界各地已有很多成功例子,最著名的如澳洲大堡礁和巴西亞馬遜叢林等,不但為當地旅遊業帶來不少收益,還能喚醒人類對氣候變化和自然保育的關注。香港擁有美麗的自然環境,政府應把握機遇,制定一套生態旅遊監管機制,投放資源培訓專業生態導賞員,以及優化戶外配套設施,推動本土可持續的生態旅遊發展。

財政司司長將於本月下旬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地球之友希望政府着眼長遠,有效地分配公帑資源,改善民生的同時,財政政策應與公共衞生政策和環境政策互相結合,以促進生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洪藹誠博士(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