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投訴成為文化 創新舉步維艱

2020-10-24 00:00

最近接受傳媒訪問,被問到做海濱工作最難的是甚麼?筆者回答:「海濱建設,相對於基建設施和樓宇建築,是一些較簡單的設計工程。不過,就是因為簡單,便更容易被評頭品足。社會意見多元,市民喜好各異,一個設計實在難以令百分百的用家接受。」

相對於世界其他城市,香港公共空間管理被批評為過分保守,除了是過時的法例和部門官僚作風外,社會投訴文化也是箇中原因。

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剛在十月下旬開放,這段長廊採用了非傳統的設計和設施。除了一般公園設施例如洗手間和遮蔭亭外,還有一個草坪和一片大空地,空地上放置了可以讓遊人隨意移動的卡板,也有大量沙灘椅子和桌子。早前在欄桿上的針織小娃娃變成了大娃娃,散落在空地的坐椅和用鋼架膠帶組合成的活動平台裝置內。這幾天天朗氣清陽光充沛,不少遊人到來躺臥在沙灘椅上或俯伏在地上盡情享受日光浴,又有孩童在卡板上玩樂嬉戲,或騎着自行車在大空地上行走。

這段長廊,就像個市區海灘,市民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海濱風景,孩童在大空地自由奔跑,叔叔在欄杆外釣魚;街坊甚至可以開懷野餐,或者與狗狗們盡情玩樂。可以隨意組合的家具和裝置,目的是鼓勵市民進一步發揮創意,享用這片空間。

到了黃昏,更多市民趕過來,一睹夕陽西下的維港美景。

與別不同的新穎設計,換來不俗的口碑。一些網上雜誌更特別撰文推介該段長廊為打卡熱點。不過,筆者也聽聞有意見認為,卡板會絆倒小孩,令他們受傷。又有人擔心,放公仔會被人破壞,沙灘椅會被人偷走。縱使這些都是合理的關注,但這些意見許多時都會令設計者無所適從,甚至放棄。

與其批評政府管理思維過分保守,我們也要面對香港社會的投訴文化。這種日趨嚴重的「市民愛投訴,政府怕投訴」文化,實在令我們的公共空間極度沉悶,遊樂設施不好玩,公園設計千篇一律。老實說,要沒有投訴,除非公園長廊沒人到。

所以,那些「建個雕塑怕人攀爬、建個水池怕人淹死、種四季不同的樹木怕落花落葉、落了樹葉又怕塞渠」;那些「這樣不准,那樣不行」,除了因為政府部門怕管理外,主要就是怕市民投訴。例如有人不能接受一些天然物料要定期更換,一些海濱路段天然木地板日久失修,當局於是決定以後都不准用木地板而改用硬梆梆的地磚。

西環貨物裝卸區碼頭是個極受歡迎的打卡勝地。不少市民來到這裏放狗踩單車,在岸邊釣魚喝啤酒看日落。在這裏,沒有刻意的設計和管理,貨櫃卡板隨處擺放,地面凹凸不平,岸邊也沒有欄杆。天雨過後地面積水照出一片水天相連的「天空之鏡」景象,成為舉世聞名旅客爭相到訪的IG Pier 。如果市民又投訴地面「有灘水會跣到人」,「岸邊沒欄桿會好危險」等等;又或者區議員們為民請命,「成功爭取」鋪平地面興建圍欄,最終「天空之鏡」只會從此消失。

想起安藤忠雄曾經說過:「要讓孩子在成長中學習,更要學會跌倒再起來。」又說:「小孩撞玻璃,是玻璃的錯嗎?」在球場踢足球的孩子,哪個沒有受過傷?我們到新加坡和雪梨兩個著名海濱城市訪問,問及官員有關海濱沒欄桿的問題,他們都說:「市民的自身安全是他們自己要承擔的責任。(Peopl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safety.) 」

我們知道,一段海濱的設計難以滿足所有人。重要的是,市民可以各適其適,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我們深深相信,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到二○二八年會完成三十四公里,絕對有足夠的空間去提供多元化的設計和設施照顧不同喜好和需要的市民。海濱設計,沒有ONE SIZE FITS ALL。最重要的,是讓市民有選擇。

吳永順(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