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以基建帶動經濟 為現在也為未來
2020-09-23 00:00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各行各業仍處水深火熱之中,經濟活力極待恢復。日前,政府宣布推出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涉及二百四十億元。重點措施是將動用一百三十億元提升防疫抗疫能力,包括預留一百一十七億元採購新冠肺炎疫苗,亦會進一步支援醫管局應對冬季流感高峰期及下一波疫情等。至於紓困措施則撥款四十五億元,資助受疫情重創的二十三個行業,並將援助失業人士特別計畫延長至明年五月。另外有五十億元用於進一步寬減政府物業租金及政府收費。政府同時要求房委會、房協、機管局、科學園和數碼港向商戶減租,涉款約十億元。
我認為,特區政府一方面應該提供適切援助,撐企業,保就業,支援失業人士,另一方面更需要為「後疫情時代」復甦經濟積極部署。現時最重要的,是在控制疫情的大前提下,盡快撐起經濟,激活各行各業,不能單單依靠政府「派錢」。統計處的最新數字顯示,勞工市場在二〇年六月至八月仍然嚴峻,失業率為百分之六點一,而建造業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十一點一,就業不足率為百分之八點一,因此業界認為最重要是有工開。我多番敦促請政府推動更多不同類型的大中小工程上馬,以基建帶動經濟復甦,包括盡快開展已於上年度財委會通過的一千七百多億元的工務工程。同時,為解決長遠民生的問題,亦需要啟動大型的土地和房屋發展計畫。
本港目前的經濟困境固然值得關注,一些深層次問題,包括房價不合理地高企的問題也不得不解決,如無新土地開發,難以滿足將來人口的需要。現時新界雖然有新發展項目,但其實是改變土地用途,而並非新增土地。因此,填海方案包括「明日大嶼計畫」的可行性研究應盡快啟動。
坊間的一些誤解也需澄清:有人認為,該計畫只是工程界受惠,這說法實在令人費解,當年香港國際機場的選址位於大嶼山以北,赤鱲角填海建造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歷經六年建成,從那時候至今,為香港各行各業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並非只是個別行業受惠。又有人認為「明日大嶼計畫」是「將數千億財政儲備倒落海」,更屬危言聳聽。新增土地是分階段開發,不會一次過花掉幾千億元,而且成功造地可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回報。香港以前發展都是靠開山、填海,世界上很多城市也是這樣發展起來。
香港開埠以來,利用填海製造了七千多公頃土地。至於填海工程費用,按現時在東涌進行的填海工程及機場三跑道的實質資料顯示,大約是一億元一公頃的水平,即約每平方英呎一千元,是相當有效益的。發展局就中部水域填海的初步計算,填海工程費用每公頃約為一億三千萬元,屬相若的水平。至於填海之後發展土地所需的基建費用,包括交通設施等,即使是靠其他方法造地亦需要投放的。因此甚麼數千億以至萬億倒落海的批評,並不正確,亦不公允。
另一方面,香港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開發的只有約百分之二十四,而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如果可以發展少部分的綠化帶,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居住問題。所以填海可行性研究,必須要做,而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研究,例如水泉澳及大欖,都應該要做,以增加覓地的選項。
香港要盡快在「後疫情時代」復甦,特區政府必須積極採取各項逆周期措施,包括推動基建,以提振經濟,激活各行各業,為現在亦為未來,促進本港可持續發展。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