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以基建带动经济 为现在也为未来
2020-09-23 00:00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各行各业仍处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活力极待恢复。日前,政府宣布推出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涉及二百四十亿元。重点措施是将动用一百三十亿元提升防疫抗疫能力,包括预留一百一十七亿元采购新冠肺炎疫苗,亦会进一步支援医管局应对冬季流感高峰期及下一波疫情等。至于纾困措施则拨款四十五亿元,资助受疫情重创的二十三个行业,并将援助失业人士特别计画延长至明年五月。另外有五十亿元用于进一步宽减政府物业租金及政府收费。政府同时要求房委会、房协、机管局、科学园和数码港向商户减租,涉款约十亿元。
我认为,特区政府一方面应该提供适切援助,撑企业,保就业,支援失业人士,另一方面更需要为「后疫情时代」复苏经济积极部署。现时最重要的,是在控制疫情的大前提下,尽快撑起经济,激活各行各业,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派钱」。统计处的最新数字显示,劳工市场在二〇年六月至八月仍然严峻,失业率为百分之六点一,而建造业的失业率为百分之十一点一,就业不足率为百分之八点一,因此业界认为最重要是有工开。我多番敦促请政府推动更多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工程上马,以基建带动经济复苏,包括尽快开展已于上年度财委会通过的一千七百多亿元的工务工程。同时,为解决长远民生的问题,亦需要启动大型的土地和房屋发展计画。
本港目前的经济困境固然值得关注,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房价不合理地高企的问题也不得不解决,如无新土地开发,难以满足将来人口的需要。现时新界虽然有新发展项目,但其实是改变土地用途,而并非新增土地。因此,填海方案包括「明日大屿计画」的可行性研究应尽快启动。
坊间的一些误解也需澄清:有人认为,该计画只是工程界受惠,这说法实在令人费解,当年香港国际机场的选址位于大屿山以北,赤鱲角填海建造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历经六年建成,从那时候至今,为香港各行各业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非只是个别行业受惠。又有人认为「明日大屿计画」是「将数千亿财政储备倒落海」,更属危言耸听。新增土地是分阶段开发,不会一次过花掉几千亿元,而且成功造地可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香港以前发展都是靠开山、填海,世界上很多城市也是这样发展起来。
香港开埠以来,利用填海制造了七千多公顷土地。至于填海工程费用,按现时在东涌进行的填海工程及机场三跑道的实质资料显示,大约是一亿元一公顷的水平,即约每平方英尺一千元,是相当有效益的。发展局就中部水域填海的初步计算,填海工程费用每公顷约为一亿三千万元,属相若的水平。至于填海之后发展土地所需的基建费用,包括交通设施等,即使是靠其他方法造地亦需要投放的。因此甚么数千亿以至万亿倒落海的批评,并不正确,亦不公允。
另一方面,香港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开发的只有约百分之二十四,而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土地是郊野公园。如果可以发展少部分的绿化带,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居住问题。所以填海可行性研究,必须要做,而发展郊野公园边陲的研究,例如水泉澳及大榄,都应该要做,以增加觅地的选项。
香港要尽快在「后疫情时代」复苏,特区政府必须积极采取各项逆周期措施,包括推动基建,以提振经济,激活各行各业,为现在亦为未来,促进本港可持续发展。
卢伟国博士
立法会议员(工程界)
香港经济民生联盟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