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不易轉化的自信心

2020-07-01 00:00

這個題目似乎有點文句不通,其實我想說的是,同學在此領域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不易轉化到彼領域也能保持同等程度的自信心,更不容易把這份本來只局限於某個領域的自信心,昇華為對整個人生的自信。這是一個日常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微觀現象。

這麼說還是很抽象,好,舉個常見的具體例子。對學習失去自信心的同學,在今天來說並不罕見。如果僅僅是對某一個學科失去學習信心,例如對數學或者英文科,這還相對容易處理,本欄目以前提到過重建學習信心和成功感的小方法。但如果對整體學習都失去了信心,繼而上課不留心,輕則睡覺遊魂,重則違規搗亂,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坦白說,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中學階段。因為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初小,學習後進的同學要追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可能還相對容易些,一來小學沒有公開考試,二來初小累積的知識量相對少一些。但到了中學階段,之前的學習「欠帳」累積太多了,後進的同學自己都覺得不可能「還債」追得上了,這就從心態上徹底放棄了,對學習的自信,乃至對做人的自信,都會隨之而大幅度滑落。這種情況,對於中學前線教師來說,絕對不會陌生。記得有一位教育局的朋友,他曾經非常生動地形容那些失去學習信心而做事做人毫無動力的同學——提早五十年看破紅塵!或者用當下內地流行潮語:佛系青少年。

因此,對於許多班主任老師、輔導老師、學生發展負責老師,以及駐校社工來說,如何重建這些同學的自信心,是逼在眉睫的重要工作。目前常見的工作手法是,或者說重建學生自信心的切入點是,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尤其是學習之外的潛能和長處,例如某種課外活動、體育項目、藝術活動、制服團隊、社會服務等等,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之外,找到自己能夠有所發揮的活動,從而發揮自己以前沒有發現的長處和能力,獲得以前在學習上難以獲得的成就、獎項或不同形式的社會認同,從而重建自信心,把低沈的人生態度重新激活,把渾噩的生活狀態重新點燃!

筆者完全贊同這種戰略迂迴式的成長教育原則和方式。但是,筆者想要提醒一點:這種重燃的自信心,不容易轉化為在學習上的自信和主動性,更要小心同學可能變成躲在能夠獲得自信心的「心理舒適區comfort zone」中,不願走出去面對其他學習和生活領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要發掘學生潛能,當然要幫助信心不足的同學重建自信,但同時也要非常小心觀察留意,這份重建的自信,會否異化成學生另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例如,一位同學發現自己原來很喜歡和很擅於中樂樂器,參加中樂團的演出特別來勁兒,如果拿到獎項更是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溢的信心。但是,從此這位同學整天只沉迷於中樂,學習依然如故,愛理不理。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沒有太多的正面變化,甚至到了沉溺而逃避其他的地步。這就是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此領域之信心,不能轉化為彼領域乃至整體人生之信心,這份局限的信心,反過來變成了進一步逃避現實的舒適心理。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並沒有甚麼靈丹妙藥,本文的重點,是想先提出這個「自信心不可轉換性」的問題,希望業界、家長和社會能有所注意,不要高估了現在這種以發掘潛能來重建同學信心的方法之整全效果,更不要低估了演變成逃避心理的可能性。

鄧飛(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