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取消考題合理 駁斥開放題型是詭辯

2020-05-1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題被指迴避日本侵華史實,掀起軒然大波,教育局今日派員到考試及評核局調查撰題機制,而考評局委員會今午亦召開特別會議,料會決定取消試題及後續處理。身兼委員會官守成員的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在會前撰文表明立場,強調侵略、屠殺等大是大非的題目,不可能在課堂與試題討論利弊,形容有人硬說為開放題型是「完全失焦的詭辯」,重申取消題目合理、負責任及符合學生利益。

今屆文憑試歷史科,要求考生評論「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必答題,引起空前爭議。繼連日譴責及要求取消題目後,身兼考評局委員會官守成員,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以「歷史教育所為何事?」為題,網上撰文近三千字(全文詳見教育F2版)表明立場,強調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對承受慘痛經歷民眾同理心的教育等,牽涉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大是大非的題目,不可能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利弊。

對於有人把涉事題目合理化、硬說為開放題題型,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康陳翠華駁斥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強調實際課程與正常教學,均不會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所謂『利』如何衡量?對誰人有『利』?與戰爭中人命傷亡怎可比較?接受外國的援助和被外國侵略是否可以說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較、互相抵銷的『利』和『弊』?」她亦形容,要求考生在約二十分鐘內「就自己所知」,處理上半個二十世紀複雜的中日關係,是超越考生能力,「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

康陳翠華批評,試題提供一九〇五年及一二年的資料,偏向日本在二十世紀初對中國的援助,「重要性與日本侵華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導引考生透過不完全的資料,評論較大時空發生的事件,「命題是偏頗的,極不理想」。她指題目如問及不同角度或看法,不應偏側於一方觀點,讓考生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及了解題目中心,如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應由當時國際關係、個別國家利益、民族主義興起等,協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結論,重申設題已有問題,其信度和效度難以量度,將題目取消是合理及負責的做法,亦符合學生利益。

對於外界質疑「政治來干預考試」,康陳翠華重申當局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基於保障學生及公眾利益,採取行動糾正,「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的質素」,強烈呼籲在不同崗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歷史科課程及評核指引,列明學生應掌握技巧包括「辨識偏頗的觀點、隱晦的假設與空洞的論點」。該科教師張往均認為,涉事題目是考核考生能否對不同命題,作出符合邏輯的分析與判斷,輔以史料提出反駁。同是任教該科的李家宏亦指「無人會認同侵略與戰爭」,歷史科考題亦非「閱讀理解」,認為外界批評「莫須有」,影響考生前途及教師士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