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正能量系列之二:不囿於校園—教育的更多可能
2020-05-18 00:00
加強家庭和社區支援正是二〇一八年「呂志和獎—正能量獎」獲獎機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的核心理念之一。聯合創辦人Madhav Chavan於八十年代從美國學成回國,眼見印度教育成效不彰,基層學生面對種種困境,或要協助料理家務,或上學路途艱險,林林總總令他們動輒棄學。正規教育制度一味強調入學率,忽略教學質素,目不識丁的畢業生大有人在。
在Madhav看來,掃盲不在於興建學校,而在於強化對學童的支援,要從家庭和社區着手。於是他和有豐富社會服務經驗的Farida Lambay,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了伯樂林,由孟買貧民區開始,培訓社區婦女為學童提供學前教育。這些家庭教師「balsakhi」有鄰舍的信任,比起外來者更能深入社區,協助處理學童的各種問題。她們定期家訪,邀請家長一同製作教材及參與教學活動,讓家庭和社區成為學童最強後盾。
印度有二十九個省,彼此語言、文字不一。為應對這個複雜的挑戰,伯樂林自組教育調查,逐村逐戶深入了解學童的讀寫及算術水平,再因材施教,為學童提供短期學習營。評估顯示,最少七成半的學童在完成為期兩個月的課程後便能脫盲。
對於伯樂林的同工來說,教育從來不止是教育,而是他們建立更美好國家的方法。他們深入前線,遇到一個難題就解決一個,每見到一個社會訴求就不斷叩問自己所學所長,如何能回應。
數年前伯樂林已洞察到「科技掃盲」的重要性,向社區提供電子學習器材和師資培訓,更製作超過三百項網上學習資源。面對最近的疫情,他們迅速應變,以電話短訊,每日向學童父母發放短片或語音訊息,涵蓋學科知識、音樂、藝術、戲劇和防疫資訊。
二十多年來,伯樂林的項目漸趨多元,同時獲印度政府的認可,邀請他們協助改革正規教育制度。如今他們除了每年協助過百萬印度學童,也啟發了全球三大洲、十六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工作。伯樂林同工的熱情、遠見和對社會的承擔深深觸動了我,令我看到教育的更多可能,再次啓發我對教育的期待。
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