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日後或積極參與擬題

2020-05-1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今屆歷史科試卷爭議的焦點之一,是身兼審題委員會成員的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經理,本身政治立場會否影響題目擬訂。現時文憑試試題的「誕生」,先由各科審題委員會擬定題目初稿後,交給包括教育局課程主任的審題員覆審。有熟悉考評機制的消息人士指,委員會試卷主席與評核經理,實際有較強的主導角色,甚至造成架空其他成員的情況,而所屬科目委員會每年只有一次例會,即使試題設計有問題,亦只能事後檢討,監察功能有限。

文憑試各科均設審題委員會,負責根據《課程及評估指引》與《評核大綱》擬定試題及評卷指引。據悉審題委員會由五、六人組成,其中兩人是科目委員會成員,其餘則是委員會外的學科專家、大學教授或資深教師,成員互選一人出任試卷主席,身兼科目委員會秘書的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亦是審題委員會當然成員。一般而言,文憑試試題在每年中旬起開始構思,經過密集討論,需時兩至三個月時間擬定。

消息人士指,擬題方法視乎科目與卷別而定,個別科目確出現試卷主席與考評局評核經理主導的情況,「比如兩人默契好到一早傾好擬題方向,有哪些考核內容後,才提到審題委員會討論,實際架空了其他成員」。題目擬稿後,進入俗稱「摩卷(modify)」的修改與審閱程序,據悉教育局課程主任亦是審題員之列,但大部分審題員由評核經理自行物色,加上題目方向已經訂好,只會小修小補。

經過反覆討論與修改,審題委員會取得一致共識及通過,便把題目呈交考評局公開考試總監批准。現任總監麥勁生在去年九月加入考評局,本身是歷史學者,曾任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新學年逐級推行新課程的初中歷史科,修訂課程專責委員會亦是他擔任主席。

審題委員會直屬各科的科目委員會,均有來自教育局課程及質素保證科的課程發展主任與官員出任,雖然他們的職責包括檢討試卷及評卷參考,供來年的審題委員會跟進,但消息人士坦言,科目委員會每年只開會一次,試題設計等問題均是事後檢討,討論流於形式,難以發揮監察功能。他預料教育局日後更積極參與擬題,而不僅於審題階段,但考慮會否影響保密性,以及學界與社會觀感是否接受,難以兩全其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