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循環再造可保香港「水頭充足」?

2020-05-04 00:00

香港缺乏天然湖泊,亦沒有大型河流和充裕的地下水源,因此從廣東省輸入的東江水,一直是本港的重要水源。近年東江水的流量因氣候變化而減少,令人擔心會影響香港供水穩定。要應對問題,以再造水取代部分食水的功能,是其中一個方向。

本港供水三大來源 各有變數

目前香港的供水系統主要倚靠三大來源支撐,包括東江水、雨水及沖廁海水,而一八年全港的總耗水量為十二點九二億立方米,三者分別佔五成七、二成一及二成二。

上述三者中,由於本港的降雨量並不穩定,加上地勢大多起伏不平,因此要收集及貯存雨水並不容易。以一一至一八年為例,全年集水量由一點零三億至三點八五億立方米不等,最高及最低相距逾兩倍。

至於東江水,有研究指珠江流域的河流,包括東江的流量有可能受氣候變化影響,將於本世紀末減少最多二成四,令部分人士擔心會影響本港供水。不過,內地去年已啟動工程,將西江水引入成為香港應急備用水源,相信能回應上述部分的憂慮。

當局一直希望通過探索可替代水源,而去年底批出第一階段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另一方面,當局亦正探討再造水的用途。

根據水務署於一八年發布的《在香港供應循環再用水諮詢文件》,再造水是指由家居中的浴室、廁所及廚房所排出的水,經收集並輸送到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再產生出可再次用作非飲用用途的水。

淡水沖廁佔總食水用量6.7%

部分國家已將再造水應用於多個範疇,例如美國加州就將生活污水處理後,用於灌溉公園植物、沖廁及商業建築中的冷卻塔等;新加坡則將包括再造水在內廢水經過處理後,作工業及間接飲用用途。

在香港,再造水也有其應用潛力。以沖廁為例,現時香港的沖廁海水管網覆蓋全港八成五人口,但在一八年全港按用水類別劃分的食水用量當中,仍有百分之六點六,即約六千七百萬立方米食水,用作臨時淡水沖廁用途。

為節省食水,當局近年已將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淨化級別,提升至最高的三級水平,並增加其處理量,預期計畫全面落實後可為新界東北地區五十萬居民提供再造水作沖廁用途,每年節省高達二千二百萬立方米的食水,即約全港每年食水總用水量的百分之二。

政府是否可以進一步擴大再造水的應用?上文提及新加坡將再造水視為當地重要的水源,現時佔當地日常耗水需求約四成,預計於二〇六〇年或之前,比例將提高至五成五。

新加坡從〇三年起,陸續設立五家處理設施,將經處理的再造水轉化為高階循環再用水,並將其命名為「新生水」。現時新加坡「新生水」的水質已符合世界衞生組織就飲用水所訂下的標準。根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當地有逾半用水供應予製造業,包括化工、生物科技及電子生產等用途,當中以對水質有更高要求的晶圓製造為主。

新加坡推廣飲用再造水

此外,如遇上乾旱季節,新加坡當局會將小量「新生水」注入水塘,與水塘的存水混和,再輸往水務設施,經過正常的處理程序成為食水,供應給市民飲用。不過,即使「新生水」符合飲用水標準,也不容易要說服民眾接受,當地政府自〇〇年代初起,展開一連串公眾宣傳計畫,甚至出動到時任總理擔任「新生水」大使,公開親自試飲。

現時香港的再造水以作非飲用用途為目的,而且早年當局就再造水試驗計畫進行的意見調查,只有不足一成市民接受飲用再造水。

雖然把再造水作飲用用途,在本港短期內似乎難以實行,但其實再造水在非飲用用途上,仍能協助節省食水。思匯政策研究所去年底發表報告指出,水務署只計畫把百分之二點五的循環再用水,包括再造水、回收雨水及重用中水,作非飲用用途,建議當局訂立更進取的願景,把循環再用水作非飲用用途的比例提升至二成,估計可為本港節省一點九七億立方米食水。

除加強宣傳外,新加坡透過於水費中加入耗水稅,讓民眾明白淡水資源的珍貴,以鼓勵民眾使用「新生水」。現時當地的住宅及非住宅水費每立方米總額,採取累進式收費,訂於約十五至二十港元,而「新生水」每立方米的訂價則為約九至十三港元。香港日後如果要推動民眾使用再造水作更廣泛的用途,或可參考新加坡的宣傳手法及經濟誘因。

話說回來,節約用水也是善用水資源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除了寄望政府開拓新水源,市民也可出一分力,確保香港的水資源用得其所。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