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階段撤限 兼顧防疫民生

2020-04-27 00:00

近日市民最想看到的新聞是「零確診」,以及見不到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開記者會,昨天便再有此好消息,而且是一星期內第三次。疫情會否反覆,沒有人說得定,仍須密切監察,但陰霾中漸露曙光,則甚明顯,如情況持續好轉,政府應積極考慮分階段放寬限制措施,包括於稍後適當時候局部開放入境,讓民生逐步回復正常。至於步伐多快,以及如何具體落實,則須同時兼顧防疫與經濟民生的變數。

香港疫情趨於緩和,從一些科學數據也可看到,例如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計算的新冠病毒平均繁殖率,本月至今持續低於一,即平均每名患者可傳染的人少於一名,顯示病毒傳播已逐漸減弱。這解釋了為何近期大部分確診個案都是由外地輸入,本地感染的數目極少。倘若入境者沒有大幅增加,依上述趨勢,社區傳播的風險應不斷下降。

客觀評風險 下降應鬆綁

防疫措施是過嚴還是過鬆,應根據風險評估作出判斷,如風險減低,限制便應按比例適度放寬,政府考慮政策亦須如此。

一些醫學專家基於科學判斷,近期意見較前寬鬆,例如政府顧問、中大醫學院教授許樹昌前天就表示,要在二十八天內完全「零確診」才撤限確有難度,如沒有異常社區爆發,應可考慮於下月七日起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包括中學生復課及公務員返回辦公室上班等,對食肆的部分規限也可檢討。前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亦認為,延長「限聚令」要有科學數據支持,因怕出事而不改變,有違科學原則。

政府除了要客觀計算風險,以決定鬆綁的步伐,還須考慮各行業的具體處境,以及繼續設限對整體經濟的衝擊。據最新數字,今年首季失業率增至百分之四點二,創九年新高,但仍未反映最惡劣情況,許多中小企可能到第二季才捱不下去結業,屆時定會飆升。要阻止失業潮爆發,不能單靠政府抗疫基金「放水」支撐,更有效的方法,是逐步撤除對經濟活動的規限,讓涉及千萬中小企的多個行業回復生機。

內地疫情退 可研門稍開

依此方向,政府首階段應逐步放寬對較低風險活動與行業的限制,例如增加食肆座位人數、重開戲院與運動及表演場地等,令大批與此有關的僱員可以有工開,避過被裁厄運。

至於對入境人士的限制,應該根據各地疫情,區別處理。昨天內地新增確診病例僅十一宗,而武漢留醫的感染者已全部出院,可見整體疫情顯著減退,政府下一步應積極考慮有限度容許某些內地地區居民入境時不受限,例如只讓持商務簽證者來港。

由於澳門已連續多天未有新增確診個案,反映疫情已受控制,港府應與澳門政府磋商,在適當時間恢復通關,這對兩地經濟復甦都有積極意義,而大前提當然是要做好防疫措施與監察,將病毒傳播風險減到最低。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