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周五辦簡帛醫藥會議

2019-08-13 00:00

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一世紀,竹簡、木牘、帛書記載的醫藥文獻不斷出土,種類繁多,內涵豐富,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氣功導引、性醫學和養生理論等等,為中醫中藥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有中醫院將這些秦漢方劑運用於臨牀試驗,成效顯著。

由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中醫中藥研究所、中醫學院及台灣中醫醫史文獻學會協辦的「簡帛醫藥文獻國際會議」將於本周五及六(八月十六及十七日)在香港恒生大學舉行,來自中醫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等不同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包括多位中、港、台的著名醫師聚首一堂,圍繞近年出土的簡帛醫藥文獻發表多篇論文。

會議主席、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張光裕教授指出,傳世的醫書種類雖然繁多,但經過歷代的傳抄,很多已非本來的面目,部分更已散佚不全。

二十世紀初以來,記載在竹簡、木牘和帛書的醫藥文獻大量出土,內涵非常豐富,除古方劑外,亦有人體經脈、炙法、氣功、養胎、求子法、養生術、房中術等記載,絕大部分皆失傳已久,不見於現世流傳的醫籍。

張教授表示,簡帛醫方距今雖然已有二千多年,但在臨牀治療的應用上,效果依然令人振奮,例如一九七二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醫簡包含醫方三十多條,藥物數量共百餘種,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等,近年甘肅中醫學院曾利用這些珍貴的古醫方治療六百多名風濕病人,有效率竟達百分之八十五,為簡帛醫藥文獻的研究帶來莫大的鼓舞,「北京大學購藏的秦、漢醫簡包括大量古醫方,新近出土的海昏侯墓西漢醫簡,成都天回西漢醫簡更發現了包括扁鵲倉公的《敝昔醫論》、《六十病方》、《諸病症候》、《病源論》及《醫馬書》等,這些令人震撼的發現,都是這次研討會的重要討論主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