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灣區人口增長料倍增至1.5億

2019-04-11 00:00

(星島日報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的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預期,城市化發展將改變中國人口版圖的布局。他預期,到二〇五〇年,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會從目前約七千萬,倍增至一億五千萬;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更會達到二億,京津冀則將有一億人口。中國人口版圖將發生根本性變化,並將持續為三大區域發展帶來巨大商機及增長動力。

樊綱於上周三出席星展銀行二〇一九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論壇,他在論壇發言時舉例稱,十年前,他曾在規劃報告中預言,深圳的人口會翻一番,到二〇三〇年倍增至三千萬。當時很多人並不相信,認為報告預測「嘩眾取寵」。然而,現在深圳人口就已超逾二千五百萬,很可能二〇二〇年就逼近三千萬。樊綱預言,粵港澳大灣區將來人口增長,同樣可能比預期增長更快更猛。

樊綱指出,中國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大城市的聚集效應,造成一二線大城市房價爆升,同時,四、五、六線城鎮房地產供過於求,有購買力的人口流向了大城市。這種兩極分化,說明過往城鎮化政策存在偏差,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推動房價飛漲,反而小城鎮就可能出現「房子蓋好,但沒人居住」的狀況。

他認為,樓市限購政策,限制了人口遷移過程中的需求,例如對外地人購房限定非常嚴格的條件。

回顧日本、韓國快速工業化的歷史,也出現產業和人口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湧向大城市的現象。例如,東京、大阪兩地最高峰時期聚集了日本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中國人口多地域廣,未來可能形成三個一至兩億人口的特大都市群,以及多個三千萬到五千萬人口的大都市群,形成聚集效應及經濟增長動力。

樊綱指出,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雄安新區規劃藍圖的推出,就是對中國房地產兩極分化的糾偏,即從規劃的層面,減少或停止給人口流出的小城市供應土地,同時開始加大城市供地,允許城市周邊的集體土地入市建房,增加公租房供給。慢慢形成三個特大都市群,實現均衡發展。

他認為,大城市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邊界和限制,無法解決所有局限性的問題,出路就在於與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成為「城市群」,形成大都市群,就是以一個或幾個大城市為核心,包括周邊一批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以達至資源互補,優勢互補。

談到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關係,樊綱稱,「關係微妙」。比方說,有些人會擔心,交通便利了,小城市的人口會快速流向大城市,因此,小城市為保護自身利益,不願打通「最後一公里」,但實際上他們現在走了,將來還是會「回流」,這是發展的一個過程,小城市應主動對接大城市。

另外,樊綱關注到,內地城市化發展,存在同質化的傾向。實際上,小城市各有所長,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不一定要有創新能力,而是要創造條件,吸引創新企業、創新人才,流向中小城市。

他說:「將來回流鄉鎮的人口,很多帶着一輩子積蓄返鄉,這對中小城市經濟有很大影響。」他舉例說,一千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才「養得起」一個歌劇院,現在快速軌道交通有了,人們可以早上在惠州喝早茶,晚上在廣州看歌劇。

 

值得留意的是,樊網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提出了新的課題,就是如何打破行政阻隔,逐步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包括教育、醫療、社保服務一體化。他認為,在這一層面,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先行先試的樣辦,為城市化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長遠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地區,三大超級都市群未來將合力成為中國經濟的重點、支撐點,也是增長點。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