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點評】生涯規劃再培訓 智庫倡議「離地」
2019-02-01 00:00生涯規劃推行多年,前線教師有否足夠認知,備受關注。最近有智庫組織發表報告,建議強制現職教師在五年內,須接受至少二十小時的生涯規劃培訓,並讓教師在學校假期,到新興行業作職場體驗,建議雖甚有創意,但聽聞教育界卻覺得甚為「離地」,值得探討。
在智庫提出的五大建議中,如何為前線教師「增值」列為重點,其中倡議當局規定全港現職中學教師,在五年內完成至少二十小時的生涯規劃基礎證書課程,以貫徹「全校參與」的理念。
反觀同樣「全校參與」的融合教育,當局設定目標是每校一成半至兩成半教師接受基礎課程,緣何生涯規劃卻是百分之百?團隊解釋,每校雖有若干特教生,但生涯規劃卻是每名學生均有需要,而現時校內生涯規劃的工作,只集中於少數教師負責,有違「全校參與」理念。
雖然如此,無論是生涯規劃抑或融合教育,「全校參與」講求是教師應有不同程度的參與,而非「爭住做或不做」,班主任與生輔教師理應較為吃重,其他教師通過校內專業交流,已足夠加強認知,況且資源所限,當局即使加推,現時每年提供二百四十個課程名額,要強制五年「達標」讓全港教師必修,恐會有人質疑資源優次,甚至問道:融合教育真的不比生涯規劃重要?
另一個建議是中學可按校本情況,讓教師在長假期參與短期工作體驗,在網絡媒體、數碼營銷等新興行業,了解職場最新動態。然而未有考慮教師在長假亦要處理校務,若體驗日數短,成效有限;日數太長,便變相「扣假」剝奪教師的私人時間,比起教育團體倡議的教師帶薪進修假期,顯得眼高手低。
程尚達認同,智庫組織就教育議題進行研究,提出真知灼見的努力,既能喚起公眾關注,亦帶來新思維,但正如任何公共政策,如未設身處地,站在持份者立場考量,即使看似宏圖大計,落實起來始發現是鏡花水月,對教育界來說未免可惜。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