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義料貿戰三月達協議 中美競爭長存

2019-01-14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美貿易戰將進入關鍵的高層談判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劉遵義接受本報專訪,對中美談判前景審慎樂觀,相信在三月二日「九十天休戰」限期前,兩國可望達成「雖不完全滿意,但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他認為,隨著中國對農產品及能源的需求不斷提升,中國擴大進口液化天然氣等美國產品,其實並非單方面讓步,至於知識產權、強逼技術轉移爭議,亦沒有外界所說般棘手。但他強調,中美經濟及科技競爭將長期存在,並會時有摩擦。

中美上周在北京完成副部級磋商,為月底中國副總理劉鶴赴美做準備。根據美方聲明,中方承諾採購更多美國商品和服務。劉遵義指出,中國有很大空間擴大進口美國商品,尤其是美國未曾對華出口的新產品,例如阿拉斯加的液化天然氣。對美國而言,這對GDP及就業有直接及即時的幫助;對中國而言,多用天然氣,減少燒煤也符合改善空氣污染、防止氣候變化的政策。

農產品方面,中國近年對豬牛雞等肉類的需求急速增加,但產能追不上需求。「那倒不如讓美國去養,省卻麻煩。」劉遵義說,擴大進口美國農產品,是在不減少國內原本供應的基礎上進行的,對中國農民不會造成影響。因此,他認為中國承諾擴大進口美國產品,是滿足中國自身需求增加的「雙贏」方案,並不算是單方面讓步。

中美下階段談判將觸及「中國結構性改革」議題,外媒形容為「棘手難題」,雙方分歧很大。但劉遵義並不悲觀,認為雙方其實「有得傾」、是「可以解決的」。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他坦言中國過去做得不完善,但「這需要個過程」,現在中國追求創新,在全球頒發的專利數目已超越美國,位佔第一,「這意味着甚麼?中國也想其他國家保護他的專利,保護知識產權不只是保護外企的利益,也是保護自己,應該一視同仁」。他強調,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中國政府是有意願的,例如設立全國性知識產權法院已在二○一四年做到,「最初的罰款不高,只有一千元人民幣,現在加到一百五十萬美元,數目不少,開始起到阻嚇作用。」

至於美方所謂「強逼技術轉移」,劉遵義認為,這是指中國許多行業要求外資必須找本地合作夥伴,「我們合作每人一半,我的技術你沒理由不能看,你也是一半老闆」,因此出現所說的「強逼」,但現在內地已開始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例如美國特斯拉剛在上海成為中國首家獨資外國汽車公司;德國寶馬也提高與中國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至七成五,等同控股。

劉遵義認為,中美最大紛爭是涉及商業的「網絡盜竊」,二○一五年中美領導人已達成「反網絡盜竊」的共識,「但中國民間企業會不會做,很難說,商場如戰場,不要說跨國之間,就算本國企業之間也可能有(網絡盜竊)的行為」。他認為,這個問題也非無法解決,黑客是違法行為,美方若有證據就提出,用法律解決。

近期眼見美國股市下挫,貿易戰的始作俑者特朗普總統開始「放暖風」,稱相信能和中國達成協議。劉遵義認為,貿易戰始終會結束,因為貿易戰是「雙輸」的。

劉遵義預計,三月二日前雙方「怎樣也會有個結果,未必雙方都好滿意,但雙方都能接受」。不排除美方到時仍有很多抱怨和投訴,但「得些好意應收手」,美方應該會暫時妥協。

儘管如此,劉遵義指出,中美在經濟及科技上的競爭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一路強大,美國很多人的看法是,無論中國有沒有意識同美國爭霸,美國的影響力將相對降低。這個想法不只是特朗普政府,前任奧巴馬提出的『重回亞洲」及「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是針對中國,「可以說這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共識,右派和左派的共識」。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