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紀豪 – 人生朝露 藝術千秋|圍爐談藝

2024-08-10 00:00

意大利鋼琴大師Maurizio Pollini在3月下旬逝世,後輩向他致祟高敬意。(Ufficio stampa/teatro alla Scala)
意大利鋼琴大師Maurizio Pollini在3月下旬逝世,後輩向他致祟高敬意。(Ufficio stampa/teatro alla Scala)

3月下旬,鋼琴大師Maurizio Pollini逝世,同行後輩Víkingur Ólafsson在社交媒體貼文悼念,「他讓很多人成為了更好的聽眾和演奏者。」這是對藝術家最祟高的敬意。莎士比亞之所以偉大,在於他把戲劇提升到另一個高度;就像貝多芬以後,交響樂從此不一樣。

早前西九文化區聯乘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辦香港國際莎劇節,拉攏歐亞多個藝術團體和個人,重塑莎翁經典,我很期待。莎士比亞的戲劇歷久彌新,除了作品本身純粹和精煉,也因為400年來藝術家們不斷深耕,而我很喜歡的黑澤明《蜘蛛巢城》與鈴木忠志《李爾王》,都將背景移植到日本,說明真經典能跨地域時空。

在音樂領域同樣能打破藩籬桎梏的作品,必然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824年,已經全聾的樂聖指揮首演了這部嘔心瀝血之作,此時他的生命只剩下不足3年。人生朝露,藝術千秋。200年後,全球都在紀念這部「為後來者引路」的曠世名篇,城市當代舞蹈團早前亦以此曲鋼琴版演出了《快樂頌》,風評甚佳。

不過當年「貝九」首演,卻非一面倒好評。有人說空前成功,掌聲如雷,無奈樂聖聽不到;也有人說不甚理想,因為作品太超前,樂迷消化不良。我個人認為,兩種說法都成立,而且並不矛盾,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從來都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

文:譚紀豪 圖:作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