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燕麥易血糖高?醫生實測4種燕麥 糖尿病人忌吃這2款!

2024-05-17 00:00

早餐吃燕麥血糖暴增 糖尿病患忌吃2款燕麥 醫生拆解5大進食貼士
早餐吃燕麥血糖暴增 糖尿病患忌吃2款燕麥 醫生拆解5大進食貼士

燕麥有助減低膽固醇,但吃錯燕麥反而會令血糖急升?有醫生實測進食4種燕麥前後的血糖變化,發現其中2種燕麥會令餐後血糖大幅上升,糖尿病人士不宜進食。此外,她又教5大飲食貼士,建議吃燕麥前可多吃1種食物,有助穩定血糖。

早餐吃燕麥血糖急升? 糖尿病患忌吃2款燕麥

神經內科醫生吳榛槿在「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YouTube頻道影片中分享實測結果。她選擇了4種不同加工程度的燕麥食品,測試空腹進食後的血糖變化。

實測進食4種燕麥後,血糖的變化⬇⬇⬇

實測吃4種燕麥 血糖變化
實測吃4種燕麥 血糖變化
鋼切燕麥
鋼切燕麥
血糖升幅
血糖升幅
飯後1小時內血糖上升了65mg/dL
飯後1小時內血糖上升了65mg/dL
2小時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2小時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薄燕麥片
薄燕麥片
血糖升幅
血糖升幅
飯後2小時內血糖上升了58mg/dL
飯後2小時內血糖上升了58mg/dL
2小時多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2小時多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無糖燕麥飲品
無糖燕麥飲品
血糖升幅
血糖升幅
飯後1小時內血糖上升了96mg/dL
飯後1小時內血糖上升了96mg/dL
1.5小時後回落得比空腹血糖更低,出現了「反應性低血糖」
1.5小時後回落得比空腹血糖更低,出現了「反應性低血糖」
調味燕麥片
調味燕麥片
血糖升幅
血糖升幅
飯後半小時內血糖上升了102mg/dL
飯後半小時內血糖上升了102mg/dL
1.5小時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1.5小時後回落至空腹水平

 

 

實測4種燕麥對血糖的影響

吳榛槿醫生在不同日子,分別空腹進食4種等於3份碳水份量(45g)的燕麥,份量等同「221餐盤」建議的碳水量。她使用了連續血糖偵測機,以測試「空腹血糖」、「飯後血糖最高峰」、「上升至最高峰的時間」及「回落時間」共4項。結果如下:

1. 鋼切燕麥

  • 空腹血糖(9:00am): 84mg/dL
  • 飯後血糖(9:58am):149mg/dL,1小時內上升了65mg/dL
  • 血糖回落(12:00pm): 85mg/dL,2小時回落至空腹水平

2. 薄燕麥片

  • 空腹血糖(9:34am):77mg/dL
  • 飯後血糖(11:19am):135mg/dL,2小時內上升了58mg/dL
  • 血糖回落(1:35pm):76mg/dL,2小時多回落至空腹水平

3. 無糖燕麥飲品

  • 空腹血糖(1:08pm):80mg/dL
  • 飯後血糖(1:53pm:176mg/dL,1小時內上升了96mg/dL
  • 血糖回落(3:09pm):66mg,1.5小時就回落,甚至比空腹血糖更低,出現了「反應性低血糖」

4. 調味燕麥片

  • 空腹血糖(9:37am):72mg/dL
  • 飯後(10:07am): 174mg/dL,半小時內上升了102mg/dL
  • 血糖回落(11:23am):72mg/dL,1.5小時就回落至空腹水平

【同場加映】血糖升高有甚麼問題?如何為之糖尿病?

甚麼是糖尿病。
甚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
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分、澱粉質等)時,經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
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分、澱粉質等)時,經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
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正常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
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正常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
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血糖值的標準
血糖值的標準
空腹血糖異常 (IFG) 及血糖耐量異常 (IGT) 是指人體血糖值介乎正常與糖尿病血糖值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亦即前期糖尿病。研究發現血糖耐量異常人士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
空腹血糖異常 (IFG) 及血糖耐量異常 (IGT) 是指人體血糖值介乎正常與糖尿病血糖值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亦即前期糖尿病。研究發現血糖耐量異常人士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見附註)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義為禁食8小時以上)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見附註)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義為禁食8小時以上)

 

 

飯後血糖超1數值傷身 糖尿病人忌吃2種燕麥

吳醫生指出,飯前及飯後血糖差距最好不應超過30mg/dL,最多也不要超過50mg/dL。當進食後血糖升高,胰島素也會跟著飆升,希望盡快把血糖往下壓,然而會造成波動幅度太大,令人感到疲倦、全身不舒服。

而在4種燕麥當中,令血糖飆升幅度最大的是「調味燕麥片」,升幅達到102mg/dL。另外,即使像鋼切燕麥或薄燕麥片,屬於原型食物,竟也導致超過50mg/dl的血糖升幅,比想像中更高。

她提醒,以控制血糖角度,無糖燕麥飲品和調味燕麥片最好少吃。無糖燕麥飲品成分雖然沒有添加糖,但因為是燕麥磨粉後製成,變得很好吸收,因此讓血糖快速上升;調味燕麥片由於額外添加了蔗糖、水果粒、麥芽糖精等成分,含有的精緻糖分不少。

進食燕麥前 宜吃甚麼穩血糖?

除了實測不同加工度的燕麥對於血糖的影響,吳醫生又測試了飲食順序的影響:

飲食順序對血糖的影響:⬇⬇⬇

進食順序 對血糖波動的影響
進食順序 對血糖波動的影響
進食順序:特濃豆漿⮕玉米筍⮕薄燕麥片
進食順序:特濃豆漿⮕玉米筍⮕薄燕麥片
飯後血糖上升了90mg/dL,比單吃薄燕麥片上升更多
飯後血糖上升了90mg/dL,比單吃薄燕麥片上升更多
進食順序:雞蛋⮕特濃豆漿⮕ 玉米筍⮕薄燕麥片
進食順序:雞蛋⮕特濃豆漿⮕ 玉米筍⮕薄燕麥片
飯後血糖上升了42mg/dL
飯後血糖上升了42mg/dL
先吃固體蛋白質後再吃燕麥,血糖變化更穩定
先吃固體蛋白質後再吃燕麥,血糖變化更穩定

 

 

進食燕麥片前宜吃甚麼?

1. 進食順序:特濃豆漿、玉米筍、薄燕麥片

  • 空腹血糖:80mg/dL
  • 飯後血糖:170mg/dL,上升了90mg/dL,比只吃薄燕麥片升幅更多

2. 進食順序:雞蛋、豆漿、玉米筍,次後再吃薄燕麥片

  • 空腹血糖:81mg/dL
  • 飯後血糖:124mg/dL,上升了42mg/dL

吳醫生提醒,先吃雞蛋等固體蛋白質後再吃燕麥,可令血糖變化更穩定。

防血糖波動 進食燕麥5大貼士

吳醫生提出進食燕麥的5大貼士,有助令血糖更穩定,同時吃得更健康:

如何健康吃燕麥?⬇⬇⬇

吃燕麥建議
吃燕麥建議
改變進食順序
改變進食順序
鋼切燕麥及薄燕麥片都可以當成原型的碳水食物,控制份量和順序即可
鋼切燕麥及薄燕麥片都可以當成原型的碳水食物,控制份量和順序即可
先吃固體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食物,包括燕麥,比單吃燕麥時,血糖更穩定
先吃固體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食物,包括燕麥,比單吃燕麥時,血糖更穩定
也可選擇更低GI值的食物,例如糙米飯、粟米、薏仁等
也可選擇更低GI值的食物,例如糙米飯、粟米、薏仁等
慎選配料
慎選配料
調味燕麥片添加入了很多糖分
調味燕麥片添加入了很多糖分
如果想給原味燕麥加點味道,可以加一點無調味的堅果碎或可可粉
如果想給原味燕麥加點味道,可以加一點無調味的堅果碎或可可粉
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油脂類,對於血糖變動的影響不會太大
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油脂類,對於血糖變動的影響不會太大
飯後運動
飯後運動
餐後不要馬上坐著休息,應去走動一下
餐後不要馬上坐著休息,應去走動一下
或在餐後30分鐘進行原地超慢跑
或在餐後30分鐘進行原地超慢跑
飲食多樣化
飲食多樣化
收割燕麥時,可能會使用除草劑Glyphosate,這在國際被列為2A級致癌物
收割燕麥時,可能會使用除草劑Glyphosate,這在國際被列為2A級致癌物
但市面上購買到檢測合格的產品,正常攝取量不會有健康疑慮
但市面上購買到檢測合格的產品,正常攝取量不會有健康疑慮
飲食多樣化,選擇不同食物來源,不要大量地吃同一種食物就更為安全
飲食多樣化,選擇不同食物來源,不要大量地吃同一種食物就更為安全
尋求專業建議
尋求專業建議
燕麥含有豐富營養,例如水溶性膳食纖維,不用刻意去避免,可先詢問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燕麥含有豐富營養,例如水溶性膳食纖維,不用刻意去避免,可先詢問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健康吃燕麥5大建議:

1. 改變進食順序:

  • 鋼切燕麥及薄燕麥片都可以當成原型的碳水食物,控制份量和順序即可,先吃固體蛋白質,最後才吃澱粉食物,包括燕麥,比單吃燕麥時,血糖更穩定。
  • 選擇更低GI值的食物,例如糙米飯、粟米、薏仁等。

2. 慎選配料:

  • 好吃的調味燕麥片其實加入了很多糖;如果為原味的燕麥加點味道,可以加一點無調味的堅果碎或可可粉,因兩者主要成分是油脂類,對於血糖變動的影響不會太大。

3. 飯後運動:

  • 吃完飯後不要馬上坐著休息,去走動一下。
  • 或在餐後30分鐘進行原地超慢跑。

4. 飲食多樣化:

  • 農夫收割燕麥時,可能會使用除草劑Glyphosate作為乾燥劑,Glyphosate目前已被國際被列為2A級致癌物。
  • 不過,市面上購買到檢測合格的燕麥產品,如正常攝取一般不會有健康疑慮。只需要多樣化攝取不同食物來源,不要只大量吃同一種食物即可。

5. 尋求專業建議:

  • 燕麥含有豐富營養,例如水溶性膳食纖維,不用刻意去避免,可先詢問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延伸閱讀:推介3種食物助降血糖/減肥/抗發炎

降血糖飲食
降血糖飲食
1. 三文魚
1. 三文魚
三文魚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
三文魚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改善身體的慢性發炎。
研究證實,EPA和DHA能夠促進GLP-1(類升糖素胜肽-1)的生成,從而降低血糖和預防肥胖。
研究證實,EPA和DHA能夠促進GLP-1(類升糖素胜肽-1)的生成,從而降低血糖和預防肥胖。
2. 秋葵
2. 秋葵
秋葵富含可溶性纖維,可以減緩食物在腸道中的吸收和消化速度,進而減緩血糖的上升。
秋葵富含可溶性纖維,可以減緩食物在腸道中的吸收和消化速度,進而減緩血糖的上升。
此外,秋葵還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和抗氧化物,例如類黃酮、維他命A和維他命C,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控制血糖。
此外,秋葵還富含多酚類化合物和抗氧化物,例如類黃酮、維他命A和維他命C,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控制血糖。
3.亞麻籽
3.亞麻籽
它富含Omega-3脂肪酸和膳食纖維。
它富含Omega-3脂肪酸和膳食纖維。
研究證實,如果連續食用超過12週,就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研究證實,如果連續食用超過12週,就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延伸閱讀:營養師實測不同進食次序血糖變化 先吃菜/吃飯更好?

實測第1天進食順序
實測第1天進食順序
先後次序:水果、飯、蔬菜、豆漿、蛋
先後次序:水果、飯、蔬菜、豆漿、蛋
實測連續2天早餐進食同樣的食物,且每種食物重量一樣(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實測連續2天早餐進食同樣的食物,且每種食物重量一樣(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實測血糖紀錄(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實測血糖紀錄(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2種進食次序影響血糖變化,結果驚人(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2種進食次序影響血糖變化,結果驚人(圖片來源:吳映蓉博士Facebook)
血糖變化:飯前血糖值98 mg/dL
血糖變化:飯前血糖值98 mg/dL
吃第1口食物不到20分鐘開始,血糖先飆升再急跌,並跌至低血糖水平,之後才回升
吃第1口食物不到20分鐘開始,血糖先飆升再急跌,並跌至低血糖水平,之後才回升
飯後血糖值93 mg/dL
飯後血糖值93 mg/dL
第200分鐘血糖值103 mg/dL
第200分鐘血糖值103 mg/dL
單看飯前和飯後血糖值,或以為血糖控制得很好
單看飯前和飯後血糖值,或以為血糖控制得很好
其實血糖劇烈波動如過山車
其實血糖劇烈波動如過山車
給胰臟極大負擔,增患糖尿病風險
給胰臟極大負擔,增患糖尿病風險
實測第2天進食順序
實測第2天進食順序
先後次序:蛋、豆漿、蔬菜、飯、水果
先後次序:蛋、豆漿、蔬菜、飯、水果
血糖變化:飯前血糖值95 mg/dL
血糖變化:飯前血糖值95 mg/dL
距離進食第1口的65分鐘後:血糖緩緩升降,且沒降至低血糖水平
距離進食第1口的65分鐘後:血糖緩緩升降,且沒降至低血糖水平
飯後血糖值105 mg/dL
飯後血糖值105 mg/dL
血糖變化較為平穩,代表胰臟有充分的時間好好處理血糖,因而較不易得糖尿病
血糖變化較為平穩,代表胰臟有充分的時間好好處理血糖,因而較不易得糖尿病

 

資料來源: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小吳 吳榛槿醫師香港醫管局

---

相關文章:

1種吃飯習慣恐致糖尿病 醫生教飲食5招降血糖減肥

1種飲品是降血糖恩物 吃澱粉前喝更有效!醫生揭最佳飲法

1種居家運動逆轉糖尿病? 醫生教正確做法穩血糖 每次應做幾分鐘?

飲燕麥奶會令膽固醇過高?4種「健康」飲品暗藏陷阱 恐致高血糖脂肪肝

醫生列10大傷腎食物 燕麥片也上榜!頭3位港人最愛吃 第1位不鹹也傷腎

1種燕麥吃法令血糖飆升 醫生推介5大食物降膽固醇 不用吃藥

---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https://bit.ly/3uJ3yyF

想睇更多精彩內容,請立即瀏覽「區區有申訴」活動專頁,https://bit.ly/41hgS9E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