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力量|80後雕塑家創辦社企 患癌經歷助同路人 藝術宣揚愛與勇氣

2023-02-16 00:00

眼前的80後藝術家楊嘉美(May),看來精神飽滿,難以想像她數年前曾患癌症,突如其來的噩耗打斷了她的人生規劃,接着是一個個痛苦療程,恍如過五關斬六將,回復病前的自己並不易:「康復時間好長,要食10年藥,但好多謝藝術幫到我!」May的二次人生,在藝術的影響下正式展開,更推廣至他人,以藝術傳遞愛與勇氣。

能將興趣變成職業,是不少人的夢想,May選擇藝術為人生目標,並得到家人的支持,她的藝術生涯比一般人順利:「父母是我生命中的藝術啟蒙老師。3歲時我已喜歡在牆壁上畫畫,他們會落手落腳和我一起畫油畫,做陶瓷,鼓勵我去探索藝術世界,自此藝術是我表達情感和交流的重要渠道,12歲矢志成為藝術家。」May於16歲那年赴美國哈佛大學修讀暑期課程,遇上了第二位啟蒙老師John Stilgoe教授:「當時以為藝術只限於博物館及Gallery, 原來可與生活息息相關。」從那刻起,May開始探索三維空間的創作——雕塑、公共藝術裝置和社區藝術。2008年開始創作《標點系列》,將標點符號如「“ ”」及「#」化身為巨型立體雕塑,豎立在美國洛克基蘭教堂及芝加哥聯合火車站,呈現奇特的城市風景畫:「這堆符號平時只流於平面及鍵盤,現在變成立體,將藝術融入生活中,觀眾也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

May患病後,開啟了以作品探索人與大自然共依共存的可能性。
May患病後,開啟了以作品探索人與大自然共依共存的可能性。
受到哈佛大學教授John Stilgoe的啟發,開始創作雕塑。
受到哈佛大學教授John Stilgoe的啟發,開始創作雕塑。
2016年的法國五月《艷陽映林》 作品,靈感源於兒時與母親下波子棋的美好回憶。
2016年的法國五月《艷陽映林》 作品,靈感源於兒時與母親下波子棋的美好回憶。
《標點系列》作品在美國公共空間展出,視覺效果有趣。
《標點系列》作品在美國公共空間展出,視覺效果有趣。
《香港海岸線》攝影展早前以香港海岸綫為主題,邀請了多位藝術家一起發揮創意,May(左一)是其中一人。
《香港海岸線》攝影展早前以香港海岸綫為主題,邀請了多位藝術家一起發揮創意,May(左一)是其中一人。
香港荷蘭日拓展藝術項目《愛的綻放》展覽中,May與她的作品《穿花鳳蝶》。
香港荷蘭日拓展藝術項目《愛的綻放》展覽中,May與她的作品《穿花鳳蝶》。
雖然備受癌症後遺症困擾,May仍為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打造《藝趣滿中環》互動藝術裝置。
雖然備受癌症後遺症困擾,May仍為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打造《藝趣滿中環》互動藝術裝置。

 

放不下的創作初心

故事發展下去,順理成章應投身藝術行業的May,在美國大學畢業後,卻選擇了從事與藝術沾不上邊的金融工作:「我好清楚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喜歡做10年計畫那種人,打算先做幾年投資銀行,再重拾藝術。」然而創作初心始終蠢蠢欲動,2012年世紀颶風桑迪吹襲美國東岸,中斷了當地電力一星期,「紐約整個星期停電,公司當時舉行了社區藝術活動,於災後連繫市民,我當時也有幫手,同事都說我那時笑得特別開懷。」藝術讓她重新尋回自己,事實上從事了數年金融工作,令她了解到非藝術行業的人怎看藝術,也更堅定了她投身藝術的決心。

2015年回流香港後,從事社會企業責任主管期間,May有感不少基層兒童及青少年缺乏心靈滋養,於是在2018年成立社企《藝術有嘉》,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藝術工作坊、展覽及參觀活動等,鼓勵他們作全人及正向發展。May成立社企為幫助人,自己卻不幸在2019年確診患癌,打亂了人生規劃,「記得那個星期二才接受了十大青年藝術家獎項,星期五便確診患癌,由於擴散得較快,數日後便要做手術。患癌最難捱的並非手術及化療,而是漫長的康復時間。」連串的療程令May身體不斷出現副作用,「易𤷪𤺧易倦,周身骨痛,初期更會大幅度手震,製作雕塑也變得困難重重。」身體機能不如前,May卻認為患癌經歷是一次蛻變的過程,令自己更強大:「最重要是聆聽自己的聲音,一步一步來。」治療期間仍堅持創作,如為活化後的中環街市打造《藝趣滿中環》互動藝術裝置。

化療後的副作用,令May經歷兩年手震。
化療後的副作用,令May經歷兩年手震。
May教導癌症康復者為松果上色,不少參與者更是首次接觸藝術。
May教導癌症康復者為松果上色,不少參與者更是首次接觸藝術。
新作品《愛在搖籃》,使用了黏土樹葉拓印的技巧。
新作品《愛在搖籃》,使用了黏土樹葉拓印的技巧。
藝術幫助了May,而May也為不少人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
藝術幫助了May,而May也為不少人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
May創辦的社企為癌症病人舉辦工作坊,鼓勵他們保持信念,欣賞生命的美麗, 醫「心」才能醫「身」。
May創辦的社企為癌症病人舉辦工作坊,鼓勵他們保持信念,欣賞生命的美麗, 醫「心」才能醫「身」。

 

患病拓闊創意境界

堅持創作不但助May克服患病的後遺症,也拓闊了其創作境界:「患病前作品傾向於探討人與社會的關係,患病後除了探討城市議題,更想了解人與大自然共依共存的可能性。」去年香港荷蘭日拓展藝術項目《愛的綻放》展覽中,May的作品《穿花鳳蝶》,以木材雕塑出荷蘭具標誌性的鬱金香、船屋及海浪,象徵荷蘭在應對水位上漲挑戰所作出的努力,也特別在作品中加入香港稀有的金裳鳳蝶作呼應,寄予香港能與荷蘭一樣,共同打造人與生態平衡的宜居城市。

May也將《藝術有嘉》 的服務對象,伸展至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包括為父母患癌的小孩,在父母治療期間提供親子藝術活動;另外則是30至70多歲的患癌婦女,讓她們可藉着參與藝術活動獲得傾訴的機會;還有中、老年患者,「最難忘是有位婦女因剛做完化療,手震比較嚴重,在年幼兒子的幫助下,一起完成了作品,場面令人感動。還有一位年長的79歲婆婆,她一生從未接觸過藝術,在為松果上色時,卻令她非常雀躍。」老生常談卻很真實,以生命影響生命,藝術幫助了May,而May也為不少人帶來了心靈上的慰藉。

文:Gilberto

圖:褚樂琪、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