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行山中招可致死亡? 梁子超分析爆發成因+籲小心1事免感染家人
2022-10-13 00:00
類鼻疽個案截日昨日(12日)累計已有29宗,到底會否繼續爆發?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指,一直以來也有類鼻疽個案出現,並非最近才發生,只是群集性沒如此高。他估計,深水埗爆發原因與雨量等3大環境因素有關,並提醒市民留意4件事,尤其是行山時,要避免病菌依附衣物,導致感染類鼻疽。
衞生防護中心昨日(12日)表示,今年累計共29人受感染類鼻疽,6人已離世。當局表示,於8月至10月期間共有15宗感染類鼻疽的個案,並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病人的接觸史、高危因素和臨床情況等。當局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病人大部分有長期病患及免疫力弱。由於有20名病人居於深水埗,中心已於區內進行調查並採集有關環境樣本,所有樣本均對類鼻疽呈陰性反應。
深水埗爆發個案3大原因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受訪時指,近30年也偶然出現類鼻疽個案,一年內有8至10宗是常見之事,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只是群集性沒如此高。除了深水埗,其他地區看不見群集性,估計是環境方面出現特殊因素,導致類鼻疽伯克氏菌存於濕潤的泥土,或是附近泥水受污染。
他指出,這兩個月於深水埗出現群集個案,估計可能是因為在環境較熱、雨量多、比較濕潤。受上述環境因素影響,類鼻疽伯克氏菌大量增生,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令部份人暴露於上述環境中而受感染。
天氣乾燥 高峰期或已過去
至於個案會否增加?梁子超認為仍有待觀察。他解釋,細菌環境可能是幾星期前出現,現在天氣乾燥,部份地方或已沒那麼濕潤,沒那麼多積水,或因此令樣本呈陰性,現在要觀察在深水埗區內的個案會否減少。雖然潛伏期長,但若污染源消失,類鼻疽伯克氏菌的聚集應在2至3星期內,之後應只有零星個案。
若個案減少,可假定污染問題已成過去;若個案持續,則需觀察長期有積水、泥土的地方,採樣本化驗。若環境樣本已開始沒病菌,則有可能感染高峰期已過。他表示,之後會留意是否仍不斷出現個案,會視乎情況,到區內視察有否高危地方需要清理。
行山要留意 衣物或帶病菌回家
梁子超提醒,雖然目前環境樣本全部呈陰性,但此病潛伏期最長可達4周甚至幾年,而最常見是4周。行山時,也會透過衣物把受污染的泥水或泥土帶回家,故會直接或間接令人體暴露於病菌中。
他表示,長期病患者若受感染,有損免疫系統,須特別小心。雖然此病致病性不太高,若本身屬嚴重長期病患者,已被疾病影響自身免疫力,有機會令類鼻疽伯克氏菌乘虛而入。
預防感染4大貼士
梁子超指,要留意以下4點,以減低感染類鼻疽風險:
- 風雨過後,長期病患者要避免到郊區、潮濕地方。
- 若要前往郊區、潮濕地方,要先遮蓋身體上的傷口。
- 勿於上述地方游泳、飲用山澗水,避免接觸受類鼻疽伯克氏菌污染的物件或環境。
- 即使自己身體正常,但若家中有長期病患者,也要注意個人衛生。從上述地方回家後,要小心清潔鞋履衣物,因可能帶有受類鼻疽伯克氏菌污染的泥土,勿污染家居環境,否則可能令家中長期病患者受感染。
他又指,現時大家佩戴口罩、個人衛生措施有所加強後,也能有效避開吸入性或接觸性傳播源,令受感染風險會大減。
記者:Nicole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