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後遺症|抗疫潔癖者 如何自處與他人共融

2022-05-21 00:00

近日食肆確診群組個案趨增,大家都在爭議第六波何時爆發,市民抗疫意識確不可鬆懈,然而有些人卻危機意識過高,總是忍不住不停潔手、消毒……甚至令身邊人不勝其煩,這類「抗疫潔癖」,屬於一種強逼的心理和行為。防疫都是想保障健康,無理由為此而引來另一樣身心問題,究竟有否辦法避免?   
屬於性格特質之一

為避免感染病毒,不少人出外都「全副武裝」,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也不時有乘客戴上手套才敢握扶手;有些人則每接觸一樣事物,便消毒雙手一次,整個人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表示,「在疫情下催生更多潔癖人士,但同時本身有潔癖傾向的人,在疫情下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把勤於清潔變成一件『正確』的事,心理壓力反而大為減低。」

原來潔癖是性格特質之一,可被歸納為一個人的性格傾向,在合情理的範圍內愛清潔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當「潔癖」發展為一種強逼的心理和行為,便有可能是患上強逼症的徵狀。丁醫生解釋:「潔癖是男女均有可能出現的性格傾向,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每天穩定地進行清潔,是無礙生活和社交的,例如疫情期間,出外後回家先洗手、消毒隨行衣物和鞋履,都是合理的行為,但當這些行為超出合理範圍,例如由平日清潔時間一小時,變成三小時,但仍然覺得不足夠;情緒出現困擾,如為不停消毒物品而感到辛苦,仍按捺不住要清潔,否則不能心安等,這些重複及過度的病態行為,就有可能是患上強逼症。」
改善思考行為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是最常用於治療病態潔癖或強逼症的方法,主要通過改善患者的思考及行為模式,以達到減輕徵狀的目的,「這類型的患者在正常衞生的環境下,依然認為周圍十分『污糟』,因此協助患者以客觀的角度審視個人主觀的意識是相當重要,例如使用官方數據的感染風險數字,對應主觀『容易感染病毒』的感覺,從而去證明反覆和過度的清潔與避免感染是否有直接的關係;另可用客觀的清潔有效方法對應個人清潔的頻率,客觀說明清潔頻率和清潔的效能之關係,以減少患者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自我批評。」丁醫生稱。

與有潔癖的人士相處是一大學問,因為隨時會摩擦頻生,跟潔癖人士共處,最重要是「約法三章」,丁醫生指出,「雙方需要定下一個合情合理的清潔方法和程度,最好依據官方公布的衞生指示,定出客觀的清潔、消毒標準,再經過大家討論和同意,過程中避免用主觀感覺行事,各方更要遵守約定,自可減少爭執。」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更多新冠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bit.ly/3JqiBzz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