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物症|囤積成癮 或因精神健康問題所致
2022-04-28 00:00
日前有報道指黃大仙拾荒婦因患上儲物症,經常在家中囤積物件,因而被女兒趕出家門而流落街頭,其實儲物症並非單純一種個人行為現象,更有可能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而引致的症狀。其實儲物症既可以是因認知障礙症或腦部受創引致,也可因其他精神健康問題而發生,據精神健康網站MindHK指出,過去曾有醫生或專業醫療人員,將儲物症稱為強迫性囤積,認定它是強迫症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而在包括美國等國家,更已將儲物症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之內,亦即將儲物症視為一種精神問題。事實上,儲物症患者通常會無視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大量收集及保存物品,患者在收集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愉悅感,而一旦遇到要將物品丟棄或轉交他人,則會感到非常沮喪或焦慮,甚至出現難以決定保留或是丟棄物品的情況。
或許有人認為不少人均有儲物習慣,喜愛囤積物件的程度因人而異,但若然所收集的物件未必有實際紀念價值或用途,儲存物件情況又已為日常生活帶來困擾,甚至因家中的某些位置已堆滿雜物而無法使用,便得要留意是否已經患上儲物症。患者一般保存的,可以是不同種類的物品,由衣履、圖畫或相片、玩具或童年紀念品、 書報傳單及信件、盒罐等儲存容器,已變壞或過期的食物,甚至是大量電子郵件等非實質物件,或是收集過多的動物,都可被視為患上儲物症。
出現儲物症的成因暫時未有準確答案,當中可以是因童年經歷、曾受親人離世或伴侶分手等創傷,又或是家族中有同樣患者,都可以是原因之一,雖然患上儲物症會令生活變得困難,但患者仍可找辦法克服問題,如與他人傾訴及找精神健康機構求助,向曾有同樣經歷的同道中人尋求支援、寫日記紓發感受,或是多參與不同活動及親近大自然,讓心靈得到放鬆,都是合適的方法。
若要重新整理物件,可嘗試調校計時器或以聆聽幾首樂曲來設定時限,然後在指定時間內整理一個區域。患者也可制定清單,將擁有的物品分為不同類型,以及制定處理方法,而設定每天丟棄一件物品的目標、將垃圾箱放在家中不同角落,使用撿拾垃圾工具來撿起東西,讓自己毋需觸碰物件,安排特定時間清洗和收拾衣物,記錄進度等等,也不失為改善儲物症的好方法。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