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開幕有感 總體評價正面

2021-11-25 00:00

M+博物館終於開幕。
M+博物館終於開幕。

過去兩個禮拜,不少談及M+博物館開幕的社交媒體貼文,大概都有「終於等到」之類的感歎,雖然一如所料有讚有彈,總體評價還是正面,過去三年香港有太多不好的消息,M+的出現總是讓人興奮。開幕至今人流不斷,市民爭相打卡,相信西九管理局和政府上下應可鬆一口氣,接下來就要看如何長遠實現館長華安雅所說的願景:「建立一個學習社群,通過視覺文化鼓勵同理心、尊重、多元視角和創造力,讓所有觀眾都能從中受益。M+提供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以及新穎的學習體驗,致力於創造一種將人、物和空間聯繫起來的活躍文化。」

開幕展覽在博物館三十三個展廳及其他展覽空間,呈獻約一千五百多件館藏作品,分六個專題展覽,包括本地藝術《香港:此地彼方》、中國當代藝術《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國際設計與建築《物件.空間.互動》、從亞洲視角探討戰後國際視覺藝術的《個體.源流.表現》、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和廣東三百多位村民共同創作的《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以及探索全球概念藝術的《博物館之夢》。另外博物館的不同空間展示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大堂附近柱子上、台灣著名書法家董陽孜的全新委約作品。

開幕當天走馬看花繞了一圈,感覺是無論在策展理念或現場展示都非常的四平八穩,卻少了令人驚艷的元素,就如不少策展人和藝術家指出,除了葛姆雷的展覽,其他幾個「晒冷」味道甚濃,彷彿當局盡量把具代表性的藏品都拿出一些,順時序、全面回顧,不偏不倚,這個做法當然有它的好處,脈絡清晰,較容易理解,不會招來太多非議,同時卻流於泛泛。另一個問題是既然是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就免不了有熟口熟面的感覺。

綜觀現場人流和事後社交媒體報道,全場「打卡熱點」之冠應是葛姆雷的展覽,數以十萬計的泥塑雕像加上展廳外廣東村民的照片,相當震撼,不過也許是藝術家的特別要求,大家只能在一個窄窄的門口往裏面看,而且為免影響作品整體性,門口沒有任何圍欄之類裝置,於是大家在觀看和打卡之際,工作人員會不斷提醒觀眾不要靠太近,感覺不是太好。記得幾年前在倫敦看過另一位藝術家一個類似的展覽,展廳的四周騰出了一條窄通道,觀眾可以沿着走一圈,更能深刻感受作品。

其次是M+希克藏品展裏內地藝術家王興偉的畫作《新北京》,這幅以三輪車載着兩隻受傷的企鵝作品的藍本,是香港攝影師劉香成在六四事件後拍攝的作品,三輪車上原本是兩名受傷學生,原作是六四事件其中一件「標誌性」的作品,王興偉把學生改為他創作中反覆出現的企鵝,成了大家爭相打卡對象。同樣充滿爭議性的內地藝術家艾未未也有作品展出,不過就不是曾經引起軒然大波的「中指」作品。這兩件展品是否能視作M+以至整個西九在「六四」等政治敏感話題的突破口、意味日後當局會在這個「開放、包容的平台」展出更多類似作品,例如《新北京》創作藍本的攝影作品?真的要拭目以待了。

在M+參觀之際,突然想起多年前參與了幾次西九和M+的「專業界別諮詢會」,一次是以建築為主,一次是收藏策略,具體情況已經記不起來了,但討論收藏方向時,現場各方人士的發言倒是記憶猶新。當時參與的有不少是代表不同類別的藝術團體,包括一些民間自發的學會,對自己範疇的藝術品固然是力挺,希望當局能夠支持,包括斥資收藏、預留特別展館等,於是你一言我一語,某類型藝術品才足以代表香港、香港市民交的稅不應用來買外國藏品等論據此起彼落,足足有兩個小時,最終當然沒有結論,反正當局舉行這類諮詢會本來就不求有實際結論,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資深藝術愛好者「堂堂香港國際大都會的世界級博物館,如果開幕時候連一幅畢加索作品都沒有,成何體統」一句!M+開幕了,沒有畢加索,不過也不失禮 !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